|苏轼:一路流放,一路治水( 二 )


诗人猛士杂龙虎 , 楚舞吴歌乱鹅鸭 。 一杯相属君勿辞 , 此境何殊泛清霅 。
弟弟苏辙记下了他的这次治水始末 。
苏轼在徐州八年 , 遇到过洪水 , 也遇到过大旱 , 治水可以拼学识智慧 , 对待旱灾他是无能为力的 , 有一年春天大旱 , 庄稼眼看都枯死了 , 苏轼带着全城百姓到城外的石潭去求雨 , 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 , 居然真的下雨了 。 他又履行对苍天的承诺 , 带着百姓到石潭去还愿 , 谢雨 。
一路上 , 下过雨之后 , 山下的溪水流淌着 , 溪水边的兰花草被雨水浇灌 , 长出了嫩芽 。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 , 被雨水冲洗了一遍 , 特别干净 。 松树林里杜鹃在叫 , 一声又一声 。 路过清泉寺 , 见溪水正在向西流 , 他对身边的属下感叹道:“谁说人老了之后就不回再回到少年时光呢 , 小溪经过下雨 , 都能向西流 , 我现在这么开心 , 也很像小时候呀 , 所以时光过去了 , 也不用烦恼 , 头发白了也不怕 。 ”
回来之后 , 苏轼把路上遇到的美丽风景填成了一首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白发唱黄鸡 。
八年后 , 苏轼调离徐州 , 百姓拦路不放他走 。
他在写给子由的诗中描述离开徐州 , 上任南京的情景:
洗盏拜马前 , 请寿使君公 。 前年无使君 , 鱼鳖化儿童 。
举鞭谢父老 , 正坐使君穷 。 穷人命分恶 , 所向招灾凶 。
水来非吾过 , 去亦非吾功……
百姓们拎着自家最好的食物和酒来送他 , 纷纷说:没有你 , 我们早就被淹死了 。 他一边答谢百姓 , 一边谦虚:大家好好生活 , 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一千年过去了 , 徐州人至今感念苏轼的治水与爱民事迹 , 在百姓的口中 , 苏轼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 , 他永远是百姓口中的苏徐州 。
苏轼这一生 ,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流放路上 , 元佑党之祸、乌台诗案 , 让他的人生如漩涡般 , 没有真正的安定 。
但他这一路 , 无论多么困顿不堪 , 苏轼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 爱民如子的情怀 。 他到哪里 , 就好好的对待百姓 , 好好的吃 , 好好的写诗 , 并且一路都在治水 , 给任地留下一派河清海晏的好光景 。
早在杭州任太守的时候 , 西湖中长满水草 , 满是淤泥 , 已经很少有人疏通了 。 西湖水淤堵泛滥 , 常常流入居民区 , 成为了百姓的大患 。
苏轼到任杭州后马上命人疏通茅山运河与盐桥河 , 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 , 盐桥河接受西湖水 , 他在西湖造了水闸 , 控制住水的储蓄量与宣泄 , 从此西湖水再也不会流入市区扰乱生活 。
西湖挖出来的水草淤泥无数 , 又无处倾倒 , 再次形成了新的麻烦 。 苏轼闲来到湖边观测 , 他发现西湖南北距离几十里 , 环湖一趟实在是太远了 , 于是想了一个办法 , 将这些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 , 形成一条新的长堤 , 此举不但废物利用解决了湖中垃圾 , 也给西湖增添了一条南北相通的新路 。
说干就干 , 他利用荒年救灾余下的一万钱、余粮一万石做工钱 , 招募百姓筑堤 。 大堤筑成后 , 遍植杨柳 , 一到春夏 , 柳枝依依垂拂 , 绿意温柔 , 如诗如画 , 杭州人念苏公善举 , 将这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 , 既今日著名的苏堤 。
出任颍州的时候 , 苏轼已经五十岁了 , 他依旧努力治水 。 天命之年 , 半生流离 , 许多激情与梦想都已经平淡 , 吃过的苦 , 走过的路 , 化成了豁达与平和 。
颍州大雪 , 百姓饥馑 , 苏轼开仓发义粮 , 并出售平价生活用品 , 救民于饥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