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路流放,一路治水

|苏轼:一路流放,一路治水
本文图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 , 他是诗人 , 是文学家 , 是政治家 , 是书法家 , 是美食家……这众多头衔中 , 还漏掉了一个沉甸甸的头衔:治水专家 。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朝 , 水患频繁 , 年年成灾 , 治水是地方父母官的职责之一 。
苏辙在《栾城集》中写下《东坡治水》 , 记述兄长在出任徐州后的治水事迹 。
元祐祸之后 , 苏轼为避政治祸端 , 自请流放 , 公元1077年 , 他在流放路上被调任徐州太守 。 此时正逢雨季 , 隔壁澶州一直在下暴雨 , 多河决堤 , 水灾严重 。 但是澶州和徐州相隔数百里 , 大家都没把这个水灾当回事儿 , 苏轼却敏锐意识到危机 , 一到任 , 他就马上带着人在城中囤积石头、土木、干草 , 用来加固城墙 , 填补城墙缝隙 , 应对水灾 。
几个月后 , 澶州果然崩溃 , 滔天洪水向徐州而来 , 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袭击了徐州城 , 多亏了苏轼提前加固城墙 , 免于一冲就垮 。
但是洪水来袭 , 城外百姓难逃一劫 。 苏轼是带着水性好的军民组成水上救援队 , 划着船出城去搜罗居住在偏僻处的居民 , 并为山林中受灾更严重的地方送去食物和水 , 将他们接出来安置 , 一时获救者无数 , 大家在苏太守的及时救助下 , 脱离险境 。
城外居民获救 , 可是城内由于特殊的地里位置 , 地势较低 , 水位不停上升 , 多日不散的洪水浑浊翻滚 , 城里的富人们觉得这座城保不住了 , 都收拾了细软准备逃走 , 一时人心惶惶 , 哭声不绝 。
苏轼劝慰这些人不要制造恐慌 , 不要逃 , 他说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
吾在是 , 水绝不能败城 。
这句承诺重如泰山 , 大家的心都被稳住了 , 没有发生恐慌逃难的难控场面 。
接下来 , 苏轼求助军队 , 最开始军队无动于衷 , 那时军队与民众并非一体 , 不必多管闲事 。
苏轼便亲自上阵 , 带着百姓们修筑堤坝 , 每天滚的一身泥水 , 完全不知辛苦 , 驻地军队被他的决心感动 , 终于出兵抗洪 。
军民上万 , 大家在苏轼的带领下齐心协力 , 克服了万千困难 , 以最快的时间修筑了高堤 。 筑堤其间 , 苏轼率领全城公私船只全部系揽城下阻挡水流 , 此举大大减少了洪水对城墙的撞击 , 给修筑堤坝争取了宝贵时间 。
这其间 , 苏轼衣不解带 , 日夜巡视 , 数次过家门而不入 , 就住在简易的茅屋中 , 一直到大堤修筑完成 , 他成了徐州城内行走的定心丸 , 看到他 , 军民士气大增 , 百姓也有了主心骨 。
放佛掐着点儿 , 这边防水堤刚刚修好 , 洪水便冲入城门 , 及时被大堤拦截 , 避免了一城伤亡 。
这一次大水 , 这一次筑堤 , 改变了徐州 , 也载入了史册 。
两个多月的抗洪结束 , 军民城池都平安 , 苏轼松了一口气 , 在大堤上建起一座黄楼 , 黄为土 , 以土克水 , 希冀徐州城永保平安 。
楼成时 , 徐州城大排宴席 , 感念劫后余生 , 面对此情景 , 苏轼感慨万千 , 写下《九月黄楼作》:
去年重阳不可说 , 南城夜半千沤发 。 水穿城下作雷鸣 , 泥满城头飞雨滑 。
黄花白酒无人问 , 日暮归来洗靴袜 。 岂知还复有今年 , 把盏对花容一呷 。
莫嫌酒薄红粉陋 , 终胜泥中事锹锸 。 黄楼新成壁未干 , 清河已落霜初杀 。
【|苏轼:一路流放,一路治水】朝来白露如细雨 , 南山不见千寻刹 。 楼前便作海茫茫 , 楼下空闻橹鸦轧 。
薄寒中人老可畏 , 热酒浇肠气先压 。 烟消日出见渔村 , 远水鳞鳞山齾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