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人民的剧院 艺术的殿堂(深观察)( 二 )


“‘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的中心基调 , 始终贯穿于北京人艺的发展历程 。 ”北京人艺党委书记王文光说 。
近十年来 , 北京人艺坚持以“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 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 排演了古今中外大小剧目87部3649场 , 其中大戏56部演出1951场 , 小戏31部演出1698场 , 国内外巡演及深入基层演出41部413场 。
这些剧目中 , 既有大型历史剧《司马迁》《杜甫》 , 也有写意与写实并重的“新京味戏剧”《玩家》;既有对经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的全新解读 , 也有抗疫题材话剧《社区居委会》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香山之夜》 , 一部部剧作、一台台演出 , 深刻展现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 体现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 反映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 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精神气象 。
不仅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生活 , 北京人艺也始终把服务普通观众放在重要位置 。
近年来 , 北京人艺初步构建了“演出+展览+普及+教育”的公益戏剧矩阵 , 坚持戏剧普及 。 开发出“戏剧永恒”“菊隐·艺术匯”“剧场艺术课——大家面对面”“新戏创作分享会”“致敬与传承——群众戏剧公益演出”“剧本朗读”等多个自有公益品牌 , 举办活动上百场;积极与基层组织联动 , 与属地联合开展“爱心文化种社区”活动 , 已培养17个街道的戏剧普及项目带头人近400人 , 受益50余万人次;建立“人艺戏剧教育基地” , 与多校开展深度合作 , 通过教学、辅导编排剧目、建立戏剧课程体系、大师进校园等途径系统开展戏剧教育 , 10年来先后走进30多所学校 。
形成独特风格 , 传承艺术精神
北京人艺建院之初 , 被称为“建院四巨头”的曹禺、焦菊隐、赵起扬和欧阳山尊曾用一场历时42小时的谈话 , 为如何建设北京人艺 , 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蓝图 , 那就是要建立一座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形成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 。
如何在中国的舞台上 , 构建符合中国老百姓胃口的戏剧艺术和戏剧体系?
70年来 , 北京人艺的一代代艺术家孜孜求索 , 以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积累 , 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演剧流派 , 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 , 留下了北京人艺创作精神 , 奠定了北京人艺在中国话剧领域的独特地位 。
从建院之初的《龙须沟》开始 , 在“深厚的生活基础 , 深刻的内心体验 , 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标准、严要求下 , 北京人艺创作出了《茶馆》《雷雨》《蔡文姬》等一批经典戏剧作品 , 它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 有洞察世事的尖锐 , 有透彻的剖析和犀利的深刻 。 这些戏剧经典不仅在人艺的舞台上绽放 , 也永远珍藏于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中 , 标注了不同时期中国话剧的创新水平和艺术高度 。
“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形成 , 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深厚的生活积累 。 ”作为北京人艺建院之始的第一批演员 , 北京人艺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曾如是说 。
“你表演 , 别飘在那里 , 表演最忌讳虚假造作 。 你们的戏要落在地上 。 ”“你们学的都是表演方法 。 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其实一个是文化修养 , 一个是生活积累 , 甚至生活积累更重要”……这是蓝天野经常教导后辈的话、也是北京人艺对几代演员的要求 。
在这座艺术殿堂里 , 有句70年来恒存的“戏比天大” , 也一直深植在每个人艺演员的心里 。 塑造过众多经典人物的演员龚丽君 , 曾经是《雷雨》中最年轻的“蘩漪” , 她感慨 , “‘戏比天大’是人艺老艺术家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 , 人艺的舞台上 , 所有的老先生都不曾离去 , 他们的戏魂始终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