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文图片
北京人艺奠基之作《龙须沟》剧照 。
本文图片
1954年 , 《雷雨》剧组合影 。
本文图片
1980年 , 《茶馆》走出国门 。
本文图片
《全家福》(2005年)剧照 。
本文图片
《社区居委会》(2020年)剧照 。
本文图片
《香山之夜》(2021年)剧照 。
1952年6月12日 , 北京史家胡同56号 , 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剧院在此诞生 。 她 , 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 。
70年来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致力于打造“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 , 用真挚和赤诚为人民画像立传 , 绘就展现人民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舞台长卷 。 以鲜明的中国气派、民族特色 , 不断攀登话剧艺术的高峰 , 向世界讲述鲜活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
穿梭时光隧道 , 重温经典时刻
“尽管剧情台词都熟悉 , 在《茶馆》的最后时刻仍然不禁热泪满面 , 充分感受到话剧的魅力 , 致敬经典!”6月12日 , 在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当天 , 当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茶馆》首次实行8K技术录制、超高清实时直播时 , 有观众在线上激动地留言 , 表达自己对经典作品以及北京人艺的敬意 。
自6月初 , 北京人艺启动以“人民的剧院 , 艺术的殿堂”为主题的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以来 , 推出了包括经典剧目推送及导赏、剧本朗读、院庆纪念晚会实时直播等院庆活动 , 在线上和社交媒体掀起热潮 , 累计播放量达1.4亿人次 。
《阮玲玉》《鸟人》《海鸥》3期剧本朗读活动陆续推出 。 《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等5部代表人艺不同创作类型和风格的经典剧目网上放送 , 剧中主要演员进行剧目导赏 , 向观众介绍剧目背景、创作心得 。 《我们的荆轲》《哈姆雷特》《日出》《天下第一楼》《我可怜的马拉特》《骆驼祥子》《万尼亚舅舅》等十余个剧目的片段先后登场 。 一部部作品、一位位艺术家的亮相 , 让观众得以穿梭70年的时光隧道 , 重温舞台上每一个经典时刻 , 感受北京人艺戏剧的艺术魅力 。
此外 , 北京人艺还召开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 , 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 , 改造升级戏剧博物馆 , 出版《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 , 推出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北京人艺》《档案——回眸人艺七十年》《我在人艺学表演》 , 以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北京人艺70年的建设发展 。
坚守人民立场 , 书写人民史诗
“北京人艺最大的生命力 , 就在于她始终是一座‘人民’的剧院 。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说 。
70年来 , 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 , 北京人艺坚守人民立场 , 与人民共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 , 真正地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把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 把观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 上演了300余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 。
反映新中国给劳苦大众带来新生活的《龙须沟》、演绎人生因果无常的《雷雨》、讲述旧中国市井人生的《茶馆》、从老字号兴衰史折射世间百态的《天下第一楼》、展现不同时期京城百姓生存状态的《玩家》……几十年来 , 北京人艺以人民为中心 , 说百姓听得懂的话 , 讲大众看得懂的事 , 关注现实、扎根生活 , 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
- 乔羽|著名词作家乔羽19日晚因病在北京去世
- 北京市|职场不要做这些事,一定远离这几类人,职场需要远离的不只是小人
- 女娲|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女娲文化是西北人敢为天下先的写照
- 北京|修复北京之脊,重拾城市记忆,中轴线保护复建不简单
- |他们把青春刻进莫高窟的DNA
- 北京故宫|166件国宝入驻香港故宫,馆长吴志华最爱孩儿枕
- |话说北京东四七条的那些人和那些地儿
-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 陕西|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10月京城展演
- 古陶瓷|北京有个专门修古陶瓷的工匠——李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