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陆续舍弃”的东西,为何中华文明对其厚爱有加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陆续舍弃”的东西,为何中华文明对其厚爱有加
本文图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 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 , 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说 ,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期是关键阶段 。 这一时期 , 也是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
玉器首先是巫师作法、通神所用的“神器” , 继而发展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 , 然后发展为“比德”的人格化标志 。 这是一个精神内涵、审美层次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 可以说 , 玉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催生者 , 也是广域王权国家形成的见证者 , 还是华夏“大一统”格局建立的经历者 。
「中华文明的催生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 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 , 筚路蓝缕 , 跋山涉水 , 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
在世界几大古文明历史中 , 先民都曾把“美丽石头”视为神圣象征物 , 如黑曜石、绿松石、青金石等 。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就曾这样总结:“神或其他威力无比的神灵寄居在石头之中 , 许多地方的许多民族都有这种观念 。 ”
随着文明演化 ,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等陆续舍弃了“美丽石头” , 转而以黄金为至高价值符号 。 唯有中华文明 , 一直坚持以玉石为财富、地位和价值的重要象征物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玉文化独具特色、独具魅力 。 它贯通物质、精神双重层面 , 具有哲学、史学、美学、社会人类学等多重意义 。 “石之美者为玉” , 是华夏先民对玉石的最基础认知 。 在石器时代 , 先民在制造石质工具的过程中 , 发现了玉石这种特殊的材质 。 玉石的颜色比普通石头漂亮 , 色泽温润 , 硬度高于一般石材 , 且具有韧性 , 不易断裂 。
特别是 , 大部分玉石具有与天类似的颜色 , 如青玉、白玉等 。 因此 , 玉石在先民的想象中一开始就和天有联系 ,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了显著位置 。
根据《淮南子》记载 , “天不兼覆 , 地不周载”之时 ,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与人们直观的印象不同 , 女娲补天所使用的材料 , 不是天然的石头 , 而是经过炼制的“五色石” 。 这种“五色石” , 就是先民对玉石的最初认识 。 先民认为 , 玉石具有神奇的功能 , 可以修补苍天 。
玉与石逐渐分化后 , 华夏先民开始将天然玉石加工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 , 以满足日常生活、原始审美的需要 。 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 , 玉器在华夏大地上大量涌现 。 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玉器时代” , 作为连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一个完整时代 , 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左右 。
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 , 从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 , 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 , 都出土了大量各类玉器 。 这一时期的玉器 , 基本上是原始社会用于祭祀或与天神沟通的“事神玉” 。
“玉器时代”对于中华文明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 这一时期 , 社会阶级开始出现 , 成组的玉器仅出土于大墓中 , 意味着当时玉器象征着权力和财富 。 与之相伴 , 还出现了更大的人群聚落 , 意味着城市初现规模 , 同时出现了青铜冶炼技术 , 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 。
特别重要的是 , 根据学者研究 , 这一时期还存在“北玉南传”(从北方到广东地区)、“东玉西传”(从东部沿海地区到河西走廊)的玉文化传播 , 以及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的西部玉石资源“西玉东输”等现象 。 这些“玉石之路”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