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荐书|《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二 )


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 是人文危机最直接最本质的表现之一 。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最主要的载体 , 学术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成为学术期刊评价问题 , 也就是说 , 要解决学术评价问题 , 首先必须解决学术期刊评价问题 , 二者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 理解此点 , 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近年学术期刊总是成为学术评价的焦点 , 为什么人们对所谓“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那么关注 。
我从事编辑工作三十余年 , 其中的甜酸苦辣 , 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 尽管很苦很累 , 但我热爱这个这份职业 , 我从编辑工作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 也认识了无数敬岗爱业的同事和朋友 , 这是我一生最可宝贵的财富 。 编辑工作之外 , 我也从未放弃科研 , 任何一点学术的发明和新资料的发现 , 都会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 到清华大学工作后 , 教学又成为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 编辑、科研与教学 , 虽然工作量巨大 , 压力也很大 , 但这样的经历却使我无形中有了更多的收获 。 我不敢说自己样样都懂 , 但对诸如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学术规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 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 却是真实的 。
危机不可怕 , 关键是要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 也正因为如此 , 我拉拉杂杂写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文章 , 希望能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点点滴滴的作用 。

罗钢
老仲从社科院一家“顶级期刊”来到清华 , 不觉已有十几年了 。 这些年里 , 我们不但是《清华大学学报》配合默契的老搭档 , 也是双重意义上的同事 , 都一边做学报的工作 , 一边在人文学院教书 。 然而和老仲的投入相比 , 我在学报的工作只能算一份兼职 , 而他则可以说是全职做两份工作 。 这还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职 , 而是两份安身立命的事业 。 我很清楚他在学报上付出了多少的时间、精力和热情 , 甚至一度有些担心 ,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 , 繁重的学报工作会不会影响他作为学者的发展 。 然而事实证明 ,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 他不但把学报办得越来越好 , 成为全国学报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 , 而且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上也成就斐然 , 在学者和主编这两重身份上都非常成功 。 令人佩服的是 , 他不但走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编辑学者化”路子 , 还在编辑工作实践中提炼出了学术 , 而且是一种“有思想的学术” , 这本即将面世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 这种在学术和办刊之间游刃有余的境界 , 决非一般人可及 , 从期刊研究的视角看 , 他的经历本身 , 或许就值得做为个案来研究吧 。
【|探索荐书|《直面人文学术危机》】相处久了 , 在老仲身上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种双重性 。 他是山东人 , 谦谦君子 , 待人温和 , 古道热肠 , 有真性情 , 和他在一起会有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 我想这也许可以解释 , 为何他的朋友特别多 , 无论在学界还是期刊界都有很高的人望 。 与此同时 , 他的性格里也有嫉恶如仇的一面 , 那是一种令人肃然的果决和威严 , 略约近于古人所说的“温而厉” 。 记得有一次 , 某位“名家”来稿 , 被我委婉谢绝后 , 很快又换了另一篇稿 , 虽然同样乏善可陈 , 但碍于情面 , 我只好找了一位严格的外审专家 , 希望通过曲线形式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 。 没想到要送外审时 , 发现这篇让我纠结数日的稿子 , 早已被老仲直接退掉了 。 他看稿的眼光非常犀利 , 对本专业之外的稿子往往也能做出准确判断 , 遇到好稿不问来处 , 不拘一格 , 不合格的稿子 , 不管作者身份多高 , 他退起稿来都不留情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