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荐书|《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三 )


这两种反差很大的性格面向 , 在老仲身上毫不违和地统一起来 。 也正是这种双重性 , 型塑了老仲思考和写作的风格 。 前些年 , 他曾经在清华推动过一个系列的书评活动 , 组织学者和作者坐在一起 , 共同讨论一部重要的作品 。 那时他就提出“建设性批评”的主张 , 倡导积极、健康、理性、严肃的学术批评 。 这部书稿恰恰可以看做他对这一主张的实践 , 破与立 , 刚与柔 , 勇与智 , 相反相成 , 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批评 。
这些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 , 就是大胆率真 , 一剑封喉 , 富于批判性 。 比如 , 他敢于批判学报困局背后的体制弊端(《体制与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术期刊》) , 追溯学报体制形成的历史根由(《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承载者》《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与学术期刊的裂变》) , 揭出期刊界种种颠倒的怪现状(《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关系之扭曲》《主辅颠倒:原发期刊与二次文献期刊》) , 抨击评价机制之荒谬(《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学术评价机制混乱导致学术期刊评价无序》) , 痛斥评价机构的越位及其危害(《评价机构凌驾于学术期刊之上》《学术评价机构需要给与重新评价》) , 对学界和期刊界种种乱象之批判 , 切中时弊 , 入木三分 。
与此同时 , 他的笔端又带有一种温情 。 那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侧面 , 也来自他的对学术的热爱 , 对期刊的关怀 , 对理想的坚持 。 以评价问题为例 , 尽管他对评价现状表达了诸多不满 , 但并非一味地批判和否定 , 而是肯定现有评价体制和评价机构的一些积极因素 , 并希望通过建设性的对话来改善评价(《如何客观评价CSSCI》) , 他还对理想中的学术评价进行了初步建构(《学术共同体是建立公平公正学术评价的基石》) 。 对于学术期刊现状 , 他在批判中也有褒扬 , 其中既有对某种办刊思路和模式的肯定(《〈文史哲〉的独特道路:小综合、大专业》) , 也有对学术期刊中某一类文章的期盼(《学术评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 。 再如数字化问题 , 他虽然对此有过忧思 , 特别是对数据库损害期刊利益表达过强烈不满(《学术期刊已被数据库牢牢绑架》) , 但更多是从期刊如何直面数字化时代出发寻找对策(《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与应用》) , 甚至还在积极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实践(《域出版助学术期刊走向真正的媒体融合之路》) 。 此外 , 他还敏锐地关注到学界和期刊界的一些小事(《从博士论文抽取部分章节发表合情合理合法》《学术论文刊发前公示不可行》) , 这些事看起来虽不大 , 但却关乎学者和期刊人的切身利益 , 当大家熟视无睹或习惯性沉默时 , 他却站出来为民请命 , 冷峻的表达难掩内心的温度 。
书中写到了两位期刊界的友人——张耀铭和朱剑 , 分别被老仲戏称为期刊界的“带头大哥”和“最强大脑” 。 这两位期刊“大佬”也是我素来尊敬的朋友 , 依我对他们的了解 , 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 。 其实 , 老仲本人也兼有“带头大哥”和“最强大脑”这两种特质 , 这些人物荟萃一时 , 是期刊界之幸 。 期待在他们和期刊同仁共同努力下 , 办刊环境和学术生态能得以不断改善 , 也期待在下一个十年里 , 能看到更多这样犀利而不失理性和温情的批评文字 。
后记
感谢徐锋兄的厚爱 , 允许我将最近十年来有关期刊、评价之类的杂乱想法拢在一起 , 凑成这样一个小册子 。
走出校门33年来 , 我从未离开过期刊编辑的工作 , 所以很多朋友都把我看作是一个完全的期刊人 。 这当然没有错 , 我的确一直从事编辑的工作 , 我也乐意别人称呼我为编辑 。 我认为编辑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 , 我愿意一辈子都列身于编辑队伍当中 。 不过 , 因为我个人研究的兴趣点始终都是在历史学 , 所以我又经常都感觉到身心是分离的 。 这么多年来 , 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 也喜欢写文章 。 当然 , 我撰写的基本都是历史学论文 , 关于期刊及评价方面的文章并不多 。 对我来说 , 这种身心的经常分离 , 不是痛苦 , 而是享受 , 这也是我大力提倡做“学者型编辑”的一个主要原因 。 不可否认 , 同时做两方面的工作 , 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 , 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 , 但我执着于这样的体验而从不厌烦 , 也没有任何的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