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白:《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 四 )


澎湃新闻:在你的小说写作中 , “回望”是你常有的一种姿态 。 你认为记忆与想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林白:是同构关系?记忆就是想象 , 想象就是记忆 , 一次次想象 , 一次次记忆 , 一次次想象改写了记忆 , 一次次记忆又覆盖了想象 。 就像一个万花筒 , 四面都是玻璃 , 一些碎片不停地折射 , 折射之上再折射 , 思维和现实纠缠在一起 , 共同构成了一个存在 。 这样的折射 , 可能不仅仅是水中的倒影 , 也许比某种现实更丰实更富有本质性 。 也许吧 。 这些也只是我想象的结果 。
或者凡俗一点 , 记忆是切好的五花肉 , 想象就是锅底下的火 , 加上料酒生姜葱 , 然后共同变成一碗红烧肉 。 不能说它不是肉了 , 但味道肯定不同了 , 它可以吃到肚子里 。
|专访|林白:《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
本文图片

《致一九七五》
如果不用语言固定下来 , 就永去不返了
澎湃新闻:《北流》时笺部分的倾偈(倾偈:聊天)记到了2021年8月 , 这部分是不是颇有《妇女闲聊录》的味道?但它的述说主体更丰富了 , 有私人 , 也有群体 。
林白:之前之所以改了很多稿换了很多结构都不满意 , 就是因为倾偈这部分不能很好地安放到书里 , 放在哪里都觉得有些累赘多余 , 搞得整个文本有些臃肿 , 没有一个缝隙能够插入 , 但是没有这一部分就没有我们所处时代的质感 , 这是极之重要的 。 最后一直到了注疏笺结构 , 才能安放进去 , 而且安放得舒服、恰当、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
澎湃新闻:为什么说“所处时代的质感”是极之重要的?确实 , 《北流》不仅回望了过去 , 也看见了当下 , 包括“两微一抖”、新冠疫情 , 等等 , 一些当下的碎片 。
林白:时笺是从自己年轻时候到现在常见的社会情形 , 是天天在耳旁升沉回荡消长的 , 像水一样流过去 , 如果不用语言固定下来就永去不返了 。 小时候听见的 , 和现在听见的有非常大的不同 , 一个初中毕业文化很低的人 , 到了现在他就可以取笑特朗普 , 实在是太爽了 ,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中下层人民普遍的情绪 。 不过这一部分好像被删掉了 , 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没有删 , 如杭州的机器人快宝 , 这些都很有时代的质感 。 还有玉葵鞋厂里科长偷鞋的 , 偷了几百双鞋底 。 厂里拍了偷鞋人的照片 , 每个车间都贴……有人偷懒也拍照张贴 , 玉葵还认为台湾老板的管理严格 。 时代性 , 时代氛围 , 体现在这里 。
|专访|林白:《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
本文图片

《妇女闲聊录》
澎湃新闻:我想《北流》也承载了你关于语言的种种思考:方言的生存危机、规范性语言的局限、个人与语言环境的关系 , 等等 。 你认为语言的活力从何而来?
林白:语言的活力在于 , 千军万马解甲归田 。 把刀枪剑戟铠甲统统都解了扔掉 , 想跳就跳 , 想唱就唱 , 想呼喊就来一句 , 想不说了就静默吧 。 长的长短的短 , 密的让它密 , 疏的让它疏 。 “石分三面”阴阳相背 , 都由它去 。 但要注意墨法 , 线条的质量……这个说的是中国山水画 , 正好这几天电视上有人讲了几集从北宋到民国的中国山水画 , 觉得挺有兴趣 。
我想就像北宋的山水画 , 如果没有皴法的发展 , 山水画的山石就会语言贫乏 , 画面就会无味 。 语言 , 最基本的 , 是一种肌理吧 。 昨晚临睡前我翻了几页《宋画史稿》 , 我就牵强地想 , 好比皴法出现之后 , 画家们在山水画以往的空白区域中发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将现实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石头通过笔墨创新转变为山水画的主体 。 那么 , 在长篇里加入方言 , 就相当于使用了某种特殊的皴法 , 小说整体出现某种明暗度、某种语感上的阴影 , 从而有了一种变化的质感 。 读者开始当然可能对此不适 , 但小说家要大胆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