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二 )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本文图片

《溪畔清谈》1995年冯骥才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永恒的震撼》《留下长江的人》是冯骥才散文中为数不多记述当代艺术家的篇章 , 无论是对于画家李伯安长卷《走出巴颜喀拉》的书写 , 还是对摄影家郑云峰投入多年抢救长江文化的行为与创作 , 他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 于此 , 我们看到冯骥才保护中华文化的那份投入和深情 。 “深情”是成就一切文学艺术的关键 , 如果我们对祖先和前辈留下的文化不爱了 , 那么文学艺术也就没有了传递和创造的可能 。 而那一天也一定是文化的末日 , 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人类的末日 。 但愿那一天永不到来 。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前辈一样 , 不仅把文化传下去 , 而且把对文化的热爱传下去 。
这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做的 , 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做的 。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本文图片

《雪夜》2006年 冯骥才
理解了这一点 , 也就理解了冯骥才对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的珍惜和热爱 。 在《燃烧的石头》中 , 作家对罗丹和克洛岱尔关系的处理 , 注重站在女性的角度说话 , 这样的勇气大多数作家做不到 。 《最后的梵·高》写的是画家梵·高生命最后一年半时间中为艺术燃烧的激情和痛苦 , 世俗生活的失败与艺术殉道者的伟大 , 交织出艺术的崇高和辉煌 。 《看望老柴》写聆听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感受 。 三篇都是有“我”的写作 , “我”作为记述者在看 , 在读 , 在听 , 在路上 , 追寻与感受 , 使得“我”获得艺术的真谛 , “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 。
理解了这一点 , 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冯骥才不惜暂且放下个人小说创作 , 而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 。 他在80岁时说:“如果回到60岁 , 我还是要放下小说 , 去做文化遗产保护 。 ”为什么?答案就藏在他的散文中 。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本文图片

冯骥才
绘画、写作、教育、文化遗产保护 , 这四驾马车的奔驰 , 构成冯骥才的生活 。
我想起20多年前 , 在天津和冯先生见面 , 他对我讲起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 , 我仍记得在并不宽敞的书房里他谈起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的热切 , 他是为了文化敢于把一己暂时搁置的人 。 这样的人 , 心有大爱 , 而这大爱 , 大多数是没有时间去过多叙述的 。 相比于一个叙述人 , 那时到现在的他 , 更是一个行动者 。
这由生命而叠加进去的行动 , 当然 , 在《游佛光寺记》《杨家埠的画儿》和《癸未手记》中可以看出来 。 之于文明 , 他已深入其中 , 并正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
他做到了 。
(作者:何向阳 , 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本文系《冯骥才散文》导读 , 该书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本文图片

交响|何向阳: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导读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