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宅|二十年,终于等到了它( 四 )


老宅的新样貌
在绿色围挡中,有一个大铁门,这院落显然是不开放的。我走到门前时,大铁门突然开了,出来两个人。听话语,一位是送客的。我试探地问这里是否为复建的曹雪芹老宅?送客者答:是,但里边还没有陈设东西,不开放。我赶快说:“师傅,我小时候在北京第二十六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汇文中学上学,上学下学都从这里过,您看能不能让我进去参观一下?”师傅问我从哪来?我说从天通苑来。师傅说:既然来了,就进去看看吧。
铁门内,是一条灰砖甬道,两侧是绿油油的草地。迎面的院落外围,是磨砖对缝的灰色围墙(院落倒座房的后墙)。东南院门有深红色门框,门框上方有两个六边形、黄边蓝心的门簪。门楣上顶着的是随墙(与围墙同高同形)的筒瓦屋顶,两列筒瓦间为滴水瓦片。敞开着的对开红漆大门,门板上无字;大门两侧的灰墙上开窗,窗口木框为深红色。大门外是三级台阶,红色门框两侧的下方,分别是竖长方的门墩儿(又称“抱鼓石”),其上端雕有小狮子,方石上有花叶、蝙蝠一类的雕刻。
小时候走街串巷,我记得胡同里老北京普通人家的四合院绝大多数是黑漆大门,“门心”涂暗红,红底上写黑字对联,如当年我住家的院子大门上书写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普通百姓的院落用红漆大门,大约是在近几十年的事情。
此外,倒座房的后墙(同院墙),在老北京是不开窗的,标准北京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曹雪芹的故居是清代的遗建,当年肯定不会开墙窗。
另外就是大门(屋式门洞)的屋顶与倒座房的屋顶同高,连成一线。按说有两个门簪的三进老北京四合院大门,应该安装“如意门”。而如意门(屋式)的屋顶,一般会高于院墙(倒座房的屋顶)。现今这新建“老宅”的大门,从外观看就是“随墙门”,但却没有随墙门(小门楼)的样式——既不是“花墙子门”,也不属于“清水脊”或“道士帽”。院门门框前的竖长方抱鼓石倒是对的——老北京“如意门”或“小门楼”的四合院、三合院,常采用长方形抱鼓石;其石刻常见“二龙戏珠”“麒麟送子”“如意祥云”“和合二仙”等样式。
复建的曹家老宅大门内,是覆盖屋顶的门道。右有面北的红漆窗、屋门朝门道的“门房”;左有与倒座房相接的红漆窗朝北、屋门朝门道的“门房”。一左一右的“门房”,使得这院落给人一种“机关单位”的感觉。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有院落大门之右建小跨院的设置,但那是自成一院的,其南侧多为两间倒座房,房门朝着小院,而不朝向门道。进院门,迎面的是上挂筒瓦的一面灰砖墙,应该是在东厢房山墙上镶砌墙面的“跨山影壁”。这影壁上没有字,大概是没完全竣工的缘故。传统老北京迎门的影壁,多在中心部位雕花,或置“福”字、“禧”字。
曹家老宅还没有对外开放,我能够进来属于机缘巧合,因此不便细看和做笔记。凭着手机拍的几张照片和浮光掠影的记忆,只记得进院门后,左侧是灰砖砌的月亮门,紧西头灰色院墙边栽着高过墙的竹子,其下是一丛绿化木和大叶的俗称“玉簪棒”的草花。小院南侧是红色门窗油漆一新的倒座房,中间为明间(堂屋),有门有窗,两侧是带半面木窗的“暗间”。它的对面,是与倒座样式相同的北房三间。这“一进院”,加上两间“门房”,共计八间房。
一进院北房北墙的东侧,就是“二门”了,但它不是我们惯常见到的两侧带有悬柱、悬柱下端有莲蕾样垂珠的垂花门,而是一道以竖瓦砌成花骨朵,上为灰色下刷白色的墙体中所开的“随墙门”——以深绿色门板组成的双开门。门内并没有“四扇屏门”,自然也没有上写“端方正直”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