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脉|东西问|鄂崇荣:巍巍昆仑,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原点”?( 二 )


羌族分布于今甘肃、青海一带 。 据考证 , 秦汉之前 , 不断有羌人内赴中原、融入华夏族群 。 春秋时期 , 《国语·周语》:“齐、许、申、吕由太姜” , 即四国均源自于姜姓羌人;随着秦朝势力崛起 , 部分羌人被迫迁至更偏远的新疆、西南地区 。
昆仑山脉|东西问|鄂崇荣:巍巍昆仑,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原点”?
本文图片

羌族“转山会”祈福仪式 。 中新社发 曾云 摄
据研究 , 目前五十六个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分之一以上民族 , 其族源构成都与曾经活动在甘青地区的古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发源于青藏高原雪山之巅的昆仑神话 , 数千年间辐射和影响着各民族去想象、寻找自己心中的“昆仑山”“瑶池” 。
这其中 , 有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 登昆仑兮食玉英” , 有藏传佛教信徒眼中的西藏冈底斯山主峰岗仁波齐和山下的玛旁雍错湖 , 也有西南彝、普米、纳西、景颇等少数民族流传至今的以“昆仑”为母题的族源迁徙传说 。
可以说 , 作为中华民族根母文化的象征 , 昆仑文化见证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先民你来我往、你中有我、血脉相连、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
中新社采访人员:神话仅仅是虚构的故事吗?昆仑神话如何在文学、思想与艺术中延续?
鄂崇荣:虽然神话是虚无缥缈的神仙传说 , 但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型 , 还是人文精神的源头 。
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平冈武夫统计 , 《全唐诗》中涉及西王母、羌族的诗多达120余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人头兽身的妖怪 , 多受昆仑神话的启发;武侠、通俗小说中都多次提到神秘高远的昆仑山 。
文学艺术作品中 , 神话人物形象会不断演化 。 例如 , 民间熟知的“王母娘娘”——西王母 , 最初在《山海经》里“其状如人 , 豹尾虎齿而善啸 , 蓬发戴胜”;东汉以后 , 道教兴起 , 西王母演变为玉皇大帝的配偶、统领女仙 , 召开蟠桃会 , 拥有瑶池仙草 。
昆仑山脉|东西问|鄂崇荣:巍巍昆仑,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原点”?
本文图片

河西走廊地区魏晋彩绘王母画像砖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田雨昊 摄
但是 , 昆仑神话中展现的不畏困难、敢于追求梦想、公而忘私的精神 , 是传承千年不变的核心 。 五四运动时期 , 作家们追本溯源 , 从神话中寻获灵感 , 郭沫若《女神》、鲁迅《补天》《奔月》等作品都与民族危亡相结合 , 启发民智、激发抗争精神 。
中新社采访人员:在当下 , 怎么实现昆仑神话故事的活态利用与“再创造”?
鄂崇荣:受历史上多民族迁徙、交流、互动的影响 , 昆仑文化极具包容性与发散性 , 迄今为止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之中 。 但同时 , 昆仑文化也呈现碎片化、断裂化的特点 , 虽然多处可见它的影子 , 但活态传承并未成体系 , 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和素材库 , 发挥着无形价值 。
近年来 , 很多非遗技艺、文学作品、动漫影视的创作者纷纷以“昆仑”为意象 , 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提升了昆仑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只要不丢弃神话中体现的核心精神 , 应当结合当下的媒介传播手段 , 对其进行形式灵活的再创造 。
例如 , 可以利用3D数字技术 , 重新建构、复原昆仑神话 , 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年轻群体 ,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价值观 , 萌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 同时也要积极对外交流 ,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多元文化相互吸引、共鸣 , 兼容并蓄 , 不断扩大昆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