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荆州先秦古乐谱破译初探( 五 )


乐器无非打击乐、吹管乐、丝竹乐 , 3000年前 , 华夏已经生成毕备 。 《书·舜典》曰:“三载 , 四海遏密八音 。 ” 《孔传》记载 ,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 ”《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八音为:“金 , 钟鎛也;石 , 磬也;土 , 埙也;革 , 鼓鼗也;丝 , 琴瑟也;木 , 柷敔也;匏 , 笙也;竹 , 管箫也 。 ”
制作皇家乐器是音乐家与匠人的合作 。 使不同时期不同材质制作的乐器在乐队中音律和谐 , 这也不是一般匠人能完成的 。
郭家庙墓和曾侯乙墓中 , 出土了完整而丰富的古代“八音”器乐 。 这就已经解释了 , 同样诗书礼乐的文化传承 , 同以礼乐为根本宗法制度 , 为什么有了曾侯家族 , 国家就能在音乐上超卓发展 。
地理因素 。 随州地区位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涢水/汉江小平原 , 是商周时期的交通要津 。 它北连中原 , 南接楚地 , 西北通关中 , 西南溯巴蜀 , 东下吴越 。 别看地方不大 , 却是四通八达 , 偏安一隅也控扼天下的地方 。
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在这里必然会涌动也一定会沉淀 。 比如说曾侯家族就是周初分封从晋地迁徙而来 。
成套青铜乐器的制作不仅需要冶炼技术更要有精细铸造和音律技术 。 荆楚之地是先秦青铜科技的领先地区 , 它地近矿源 , 有绵延千年的青铜制造历史 , 更有荟萃吴越、巴蜀、河洛铸造技术的能力 。 这是由曾侯乙墓文物和在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证实了的 。
地缘文化因素 。 中原文化、楚越文化几百年里在这片地方交融、冲突 , 再冲突再交融 , 孕育了此后争鸣的“百家” 。 还有西北的羌族、猃狁 , 西边的巴蜀、古藏民族 , 南面东南面的百越吴楚文明 , 都会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激荡冲迴 。 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发掘的四只2500年前古滇国铜鼓 , 也呈现有规律的音程关系 。 文化交融是文明升维的重要前提 , 越是丰富、长期的异质文化交融 , 越能产生高级的文明形态 。 比如曾侯乙器物普遍有着特立独行的设计风格 , 楚文字独特的鸟篆形态都是文化的综合 。 更重要的是 , 曾侯乙编钟上3700多字铭文 , 不仅标注了各钟发音律调阶名 , 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 。
资源因素 。 立国之初的随国 , 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 。 随国东南百余里铜绿山是春秋国家青铜矿冶基地 , 离盘龙城、二里头这些青铜发轫地也不超过200里的一周步行圈 。 西面稍远一点的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 , 在3300年前就有了大立人这样精美的高等级的青铜制作水准 。
青铜文明是3000年前的最高生产力 。 在南北运输通道上 , 在资源和制作中心附近 , 经过上百年的孕育发展 , 曾侯国家拥有韵律完美、“八音”具备的华夏同时期最辉煌的音乐系统便毫不足怪 。
“八音”中 , 金、石、土、革 , 中原和北地都有 , 而铸编钟靠调音律 , 曾侯国有领先技术 。 丝织品生产 , 江汉有桑树广植之利 , 竹木更是南方盛产 , 制备高等级乐器的资源远比北方多 。 匏 , 因其特殊形态为制笙、芋原料 。 《尔雅翼》:“匏在八音之一 , 笙十三簧 , 竽三十六簧 , 皆列管匏内 , 施簧管端 。 ”这东西 , 生在山地丘陵 。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韩非子》讲的 , 事出齐国 , 那支竽乐队 , 有300人 。 齐国同荆楚 , 也是丘陵地区 , 都不缺做竽的匏材 。
生产力发展因素 。 如果说青铜生产是当时的“重工业” , 丝绸生产一定是那时候支柱性的“轻工产业” 。 1982年 , 考古人员在荆州市马山一号楚墓中发现一批战国时期的精美丝织物 , 其品种之繁多 , 工艺之精湛 , 保存之完整 , 前所未见 。 它证明了荆州湖汉地区丝绸业的发展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