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荆州先秦古乐谱破译初探

王家咀798号战国楚墓出土乐谱是“诗书礼乐”之儒家礼乐典籍的一部分 , 是礼乐制度执行中隆重演奏的乐谱 。 它有可能是竽瑟合奏谱 , 也有可能是编钟谱 。 乐谱标记了主旋律与伴奏旋律 。 出土三支古谱大概率是两首以上的先秦宫廷雅乐 。 是对应“礼崩乐坏”的“雅乐正声” 。
乐谱|荆州先秦古乐谱破译初探
本文图片

图一:湖北荆州王家咀号战国楚墓出土竹简 《孔子曰》 ( 部分)
文 | 杨浪
据媒体报道 , 一组将在音乐史上带来石破天惊般冲击的竹简近期重见天日 。 湖北荆州王家咀798号战国楚墓中出土3200余枚竹简 , 部分为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楚国抄本《孔子曰》 , 部分为《诗经》 。 还有一部分内容为数字、天干及少量笔画简单的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 考古人员表示 , “此类竹简属于首次考古发现 , 有可能是一种乐谱 , 但解读难度很大 。 ”
【乐谱|荆州先秦古乐谱破译初探】一.存世古谱之最
这应当是国内继《敦煌乐谱》、唐代《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以后 , 存世古乐谱真迹的一次重要发现 。 而且把迄今存世的中国古谱提早了1000年 。
1978年同在湖北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灿烂的编钟以及大量乐器 , 证明了2400年前(曾侯乙墓断代在公元前433年之前)楚地音乐发展已经达到十分辉煌的程度 。 荆州王家咀798号古墓距今2300年 , 同为先秦楚国墓 。 此次乐谱的发现 , 再一次印证了音乐器物高度发展的同时 , 音乐记谱在当时已经诞生且能够记录并行的两个乐器或旋律 。
就乐谱发生发展的沿革而言 , 有关中国古代记谱形式的记载繁多 , 但汉唐之前古谱传世实物极为罕见 。 1881年(光绪七年) , 黎庶昌出任驻日公使后 , 与其随员杨守敬搜访流入日本的古籍 , 于1884年刊印出《古逸丛书》 , 其中刻入了《碣石调·幽兰》 。 据该古谱开篇之序 , 可知制谱者为南朝梁末的隐士丘明(?-590年) 。 至于抄刊年 , 乐曲考古学研究者王德埙判定不出于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 , 也就是762年-779年 。 此外还有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3808的《敦煌乐谱》 , 这是五代后唐时期(923年—936年)的琵琶谱 。 因此 , 这次出土于湖北荆州王家咀楚墓的古谱 , 其意义自不待言 。
人类现存最古老的乐谱 , 是一首叫做《胡里安的尼卡尔女神颂》(Hurrian Hymn to Nikkal)的歌 , 由法国考古学家20世纪50年代在叙利亚的乌加里特(Ugarit)遗址发现 。 那首歌被刻在了一块泥板上 , 据考古学家推断 , 距今大概3400年左右 。 我不记得古埃及纸莎草文献中有乐谱的记录 。 如是 , 则荆州王家咀乐谱简很可能为继泥板乐谱之后的人类存世古谱之最 。
目前看到的荆州王家咀798号墓中三支古简的图片 , 可以确定为古乐谱简 。 不仅因为这批简文是与同时出土的《孔子曰》《诗经》相呼应并且是与“诗书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文献 。 鉴于3000多支简牍中目前可辨识的仅有700支简 , 无由辨别的简牍中 , 那些与天干地支相关的或与祭祀相关的 , 是“礼制祭祀”有关的文献 。 公布的那三支“有奇怪符号”的简牍 , 它的记录方式正是“符号”“抽象”“有规律”“可视奏”的典型的记谱方式 。 下一步就是破译古谱是如何记录音程与演奏技法的了——当然 , 这也是最有挑战、也最令我兴致盎然的事 。
二.记谱是音乐成熟的重要标志
1.华夏音乐的曙光初照
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陕西半坡、江南河姆渡文化 , 都出土了陶埙 。 河南贾湖出土了骨笛 。 山西陶寺3072大墓中出土了鼍鼓和特磬 。 考古学界将陶寺断代为距今大约4000年前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