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
【赏析】: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 。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 。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 。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
“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 。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
-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全诗的意思
- 《晚晴》原文翻译赏析,晚晴全诗的意思
-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忆秦娥·箫声咽全诗的意思
- 《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翻译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全诗的意思
-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赏析,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全诗的意思
-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全诗的意思
-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原文翻译赏析,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全诗的意思
- 《除夜作》原文翻译赏析,除夜作全诗的意思
-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全诗的意思
- 《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翻译赏析,重阳席上赋白菊全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