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原文翻译赏析,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全诗的意思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原文翻译赏析,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全诗的意思

文章插图
楚塞三湘接 , 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 , 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 , 留醉与山翁 。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 , 一说699年—761年) , 字摩诘 , 汉族 ,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 祖籍山西祁县 , 唐朝诗人 ,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 , 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 , 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 , 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 , 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
【注释】:⑴汉江:即汉水 , 流经陕西汉中、安康 , 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 , 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 , 临眺 , 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 , 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 , 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 , 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 , 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 , 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 , 非常恰当地扣题 , 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 , 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
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 , 这里指汉水流域 , 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 , 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
⑶荆门:山名 , 荆门山 , 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 , 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 , 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
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
⑸好风日:一作“风日好” , 风景天气好 。
⑹山翁:一作“山公” , 指山简 , 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 , 西晋将领 , 镇守襄阳 , 有政绩 , 好酒 , 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
【赏析】: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
“楚塞三湘接 , 荆门九派通” , 语工形肖 , 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 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 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 , 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 , 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 , 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 , 合蒸水为蒸湘 , 合潇水为潇湘 , 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 , 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 , 山名 , 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 , 指长江的九条支流 , 相传大禹治水 , 开凿江流 , 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 , 纵目远望 , 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 , 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 , 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 , 予以概写总述 , 收漠漠平野于纸端 , 纳浩浩江流于画边 , 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