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镇|美的力量|良渚:在这里看到教育的未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章咪佳
2017年夏天签约后几个月 ,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总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先生第一次向美院方作建筑方案汇报 。 开场发言致谢 , 张先生并没有感谢学校选择由他来造房子 , 而是“感谢给了我一次改变中国设计教育的机会 。 ”
作为建筑师 , 张先生在设计良渚校区时获得了更大的权限 , 他对建筑形制的构想 , 考虑的不仅仅是采光、容积率……还有里头的人;他需要思考的是这里全新的教学场景:学生、老师将来如何在这里生活 , 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韩绪至今印象都非常深刻 , 张先生出的建筑设计效果图里 , 包括了一个细节:他画出了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们穿梭于校园的交通工具 。
什么样子的?
“穿着长袍 , 脚底下踩的是风火轮 。 画得跟朱德庸的《醋溜族》似的 。 ”
长袍、风火轮 , 这组想象的意向 , 可能也会是公众理解良渚校区对育人 , 对学校与城市互动规划的一种新角度:既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 , 也有面向未来的探索 。
良渚镇|美的力量|良渚:在这里看到教育的未来
本文图片

2021年9月12日 ,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揭牌启用 。
良渚校区位于杭州余杭区良渚新城 , 占地483亩 , 紧邻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 。
良渚校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设计 , 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 校区建筑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奠基;在2019年1月11日 , 中国美术学院创建者蔡元培先生诞辰151周年纪念日开工;一期一标段于2021年6月29日完成竣工验收
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 , 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
2021年9月5日 ,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入驻良渚校区 。
身处校园中 , 一下就明白了建筑方案讲的一种很诗意的意境“绵延的工坊” , 是怎样的 。 这不仅是描述工坊空间像山脉一样在整个校园延续 , 它也指每一个工坊的坐标位置 , “工坊上面‘长着’宿舍 , 所谓居学一体 。 ”韩绪说“长” , 是很生动的 。
2021年9月9日下午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跟着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段卫斌教授 , 在满校园的工坊里头穿行——如果在露天抬头看 , 它们所在的高楼 , 底下两层工坊 , 以上八层宿舍楼 , 的确是生长在一起的 。
张永和先生解读这种设计 , 是希望“生活即教育” , “比如学生中午困了 , 能上楼回宿舍打个盹儿;深更半夜有灵感想继续做了 , 马上能下楼到工坊里来继续干 。 ”
每个工坊空间里的硬件、软件设备都不一样 , 学生根据自己想捣鼓的事儿 , 去不同的工坊干活 。 校园里所有的工坊 , 由连廊打通 , 你只管“踩着风火轮上天入地” 。
良渚镇|美的力量|良渚:在这里看到教育的未来
本文图片

良渚镇|美的力量|良渚:在这里看到教育的未来
本文图片

功能各异的工坊空间
工坊也是多义的 , 它们不全是教室、工作室 。 比如良渚校区里有一种事物叫做“兴趣社” , 在宿舍楼的二楼空间 。
韩绪说 , 兴趣社是一个和常见的学生社团有区别的组织 , “学生社团通常是自上而下设立的 , 但是兴趣社是自下而上的 , 更加的自由组织 。 ”
自由到什么程度?“今天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学生 , 发现学校里有这么一个合适的空间 , 我们可以在这里做点什么事 , 就可以利用这个地方 , 实现天马行空的方案 。 全部都是自发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