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彻底否定原著的思想比技不如人更不可忍

◎唐山
想体会一下惨不忍睹,或者想了解什么叫灾难片,那就去看魔改金庸。
在豆瓣上,新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5.7分,新版《鹿鼎记》3.2分,《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白骨爪》4.6分,《射雕英雄传之降龙十八掌》4.3分,而花了不少心思、用力过猛的新版《天龙八部》只有3.6分……
曾经“有井水处便有金庸”,如今为何成了一个个填不完的大坑?
翻拍金庸,
村支书可能更称职
不否认,金庸的小说不易影视化。
一方面,金庸沉迷于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偏重文字美,限制了故事量、悬疑度等。比如《天龙八部》,三位主人公(乔峰、段誉、虚竹)各自成章,似三个小长篇串联成一体,在结构上模仿了《水浒传》的“林十回”“武十回”“石十回”等,靠“三打祝家庄”“英雄聚义”形成高潮。在《天龙八部》中,也用杏子林聚会、大战少林寺、雁门关大战串联。这种结构不太适合影视表现。
另一方面,金庸小说能胜出,在于它率先与娱乐元素结合,融入幽默、悬疑、反讽、侦探等元素,刻画出各种边缘人,满足了刚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在金庸笔下,侠客们亦正亦邪,常用狡狯替代智慧、用木讷置换正义。然而,时尚总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与此后文化消费品相比,金庸小说的按摩力度偏小、娱乐性偏弱。随着金庸小说日渐被“经典化”,与读者的隔阂不断增加。
金庸影视剧从一开始便有魔改色彩,金庸曾啧有烦言,但早期观众大多读过原著,具备“二次欣赏”的能力,可在今天,许多年轻观众已不读原著,他们对金庸的理解是通过旧版影视剧、电脑游戏获得的。对他们来说,金庸不是阅读体验,而是各种“规矩”——郭靖必须长什么样,黄蓉必须是什么性格,乔峰必须怎么做……
这些“必须”陪伴年轻一代成长,内化为他们的一部分自我。谁挑战这些“必须”,谁就冒犯了“常识”与“底线”,必然激起他们的怒火。所以,当他们觉得“不像”时,他们就会甩出“天雷滚滚”“风流变下流”“瘪三冒充大侠”“又一个快餐垃圾”等酷评。
在今天,翻拍金庸已如此棘手,它需要的是综合各方意见、说服大家的组织才能,而非想象力、精益求精的艺术才能。换言之,村支书、街道办主任可能比导演更称职。
改结构把自己改进了死胡同
应该说,新版《天龙八部》很努力。
比如画面精美,服装、道具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服化道是当下影视剧的最大公约数,毕竟艺术创作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资本可掌控的只剩服化道。服化道精美,代表了资本对市场的承诺,不亏心地说,在各版《天龙八部》中,新版画面最精美,武术动作设计亦最炫。
创作者也准确地发现:原著结构有问题,所以做了较多改编,加快了叙事节奏。
在原著中,乔峰、段誉、虚竹三条线串联,是典型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讲完一人再讲另一人。新版《天龙八部》则改成三条线并联,同时推进。优点是:线索多,镜头的切换就多,通过不断突破观众的视觉想象力,营造出紧张、威压之感。
然而,恰恰是这个“三线并联”,成了“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原著之所以采用串联结构,因金庸将乔峰、段誉、虚竹塑造成三个世界——乔峰的北国风光,段誉的大理风情,虚竹的旅途景色。三个世界彼此激荡,营造出宏阔、苍茫的空间感,才能真正装下大历史叙事。可如此大跨度的背景,单一世界怎么放得下?体现在新版《天龙八部》中,很长时间让人搞不清段誉在哪儿历险。
原著的三个世界中,各有人物构成:段誉世界有段正淳、木婉清、段延庆、钟灵等;乔峰世界有萧远山、楚王、阿朱、阿紫、丐帮等;虚竹世界有天山童姥、李秋水、无崖子、丁春秋等。这么多人物,如何编入单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