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宋史研究中的图像、观看与 ……问题意识( 二 )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黄小峰看待古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用心和认真 。 研究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 , 他不仅仔细琢磨画中的纺车并发现了几个奇特之处 , 甚至还请人根据资料制作了一辆木制手摇纺车 , 这才是动手动脚的理论联系实际 。 书里没有谈这事 , 他自己说是做来玩的 , 只是一个道具 。 但我相信这对于他理解画面上的那架“立式双锭手摇纺车”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肯定大有帮助 , 有助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纺车图》的画家无意于描绘最有效率、最先进的纺织机械 。 ……画家所表现的 , 不是高效而规模化的纺织作坊 , 而是简易的家庭纺织……” (78页)
不过 , 在一双看古画的眼睛与现代人在生活中睁开的眼睛之间还是要注意保持距离 。 小峰谈南宋的《长松楼阁图》 , 能够从画面上那两棵高耸的松树想到“最有可能是爱情的象征 , 它们见证的是观景高台上皇帝和皇后的私密宴会 , 是两位隐藏在大殿里的皇室成员感情的象征” 。(53页)于是他给这一节起的题目是“深宫之爱:没有言明的秘密” 。 虽然在文中他也审慎地表示“我们不知道皇帝与皇后的感情是否真的像这棵连理松一样” , “但重要的是 , 我们看到了一种巧妙地表达个人感情的方式 , 不够直接和炽热 , 却雅致而经典” 。(同上)对此我很欣赏小峰对于“雅致而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赞美 , 但是光从 “看”图来说 , 我宁愿保持更多一点的存疑 。
收入该书的三十五幅古画、三十五个研究 , 都是来自小峰的专栏《读画笔记》 , 这个栏目名称宣示的就是“眼睛”(“读画”) 。 关于这些古画和研究 , 作者把它们分成了七个单元 , “希望能更好地展现它们与不同的艺术史问题的关联” , 其实就是把它们放回到各自的“视觉语境”中去 , 使读者获得各不相同的“进入古画的通道” 。 “皇宫”与“市井”的对应是古人生活中的两极 , 通过研究投射在宫廷绘画与所谓的“风俗画”中的视线而重返皇宫与市井的历史现场;“生灵”与“山水” , 前者是关于动植物的绘画 , 后者是“山水画” , 是古人视线中的人与自然 。 最后三个单元“历史”“眼睛”“身体”也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 , 都是基于人自身的历史、人的故事和人的自我表达 。 很显然 , 作者力图在七个单元中建立呼应的视觉经验和叙事关系 。 从艺术史叙事来看 , 这种以单元中的呼应关系作为叙事结构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力图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性的结构 。 在“读画笔记”这样的作品研究框架中 ,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叙事结构 , 问题是在目前的“笔记”中这种叙事结构的可能性意义还有待深入挖掘 。
在新时代看古画 , 当然也要有政治站位 , 这是作者“眼睛的历史”中的一组相当重要的视线 。 《1220年的元宵节:与皇城瑞象》谈的是一幅人们极为熟悉的作品 , 但是黄小峰抓住了“皇城瑞象”这个让人很感兴趣的话题 , 谈出了新意 。 从画面结构来看 , 《踏歌图》明显分上下两个部分 , 小峰猛然发现所对应是不同的社会等级:天子所居的皇宫与田埂上的村民所代表的“人间” , 最后发现“《踏歌图》是一种刻意经营的政治图像 , 充分传达出一个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景象 , 对皇权的赞美可谓极致” 。 更重要的是他还要追问:“宁宗皇帝的骄傲来自哪里?”这可是一个大哉问 。 作者马上联系到《踏歌图》绘制前一年的嘉定十二年(1219) , 南宋军队在与金朝进行的一系列战役中取得的胜利 , “不知是不是促使宁宗皇帝命宫廷画家绘制这幅表现‘与民同乐’主题绘画的原因” 。(28页)但是在介绍这次南宋与金朝发生战争的原因时 , 他只是谈到“金朝由于受到新兴的蒙古的压迫而不断向南边发展 , 频繁攻打南宋边界城镇” 。 实际上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在嘉定六年金朝发生兵变之后 , 宋朝向金提出减少岁币并且最后决定停止进贡岁币 , 金宣宗发动战争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要迫使南宋继续进贡岁币 。 因此这场战争对南宋来说还事关政权的形象问题 , 当战争以金朝失败告终 , 宁宗的面子也保住了——这也是一个可以骄傲的理由吧 。 但是实际上 , 宋宁宗在历史上只是生活比较简朴的缺乏政治才能的庸君 , 其实并没什么值得他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