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宋史研究中的图像、观看与 ……问题意识( 五 )


该书涉及的古画与古史研究多以宋、明两代为主 , 其中关于宋画与宋史的分量比较突出 。 这部美术史论著在我看来可以转换一个角度 , 变成宋史研究中的图像、观看与问题意识 。 由此而想到两个问题 。 一是在宋史与宋画之间不应忽视了宋学的地位和意义 。 宋学喜谈“理趣” ,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也谈到当时的人物画创作“贵姱丽之容 , 是取悅于众目 , 不达画之理趣也 , 观者察之” 。 提出“画之理趣”作为评价人物画的重要标准 。 宋学推崇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的“静观”之思 , 程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秋日偶成》)在我们今天观看宋代山水画的时候可能是一束投向画面的心灵之光 。 密执安大学的孟旦(Donald J .Munro) 教授的《人性的意象:宋代的描写》 (Donald J . Munro, Images of Human Nature : A Sung Portrait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研究的是朱熹哲学 , “此书以结构性意象为关键词去分析朱熹哲学中如次四组隐喻:①家族与水流 , ②镜与体 , ③植物与培养的园丁 , 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吾妻重二《美国的宋代思想研究——最近的情况》)这种意像让我想起小峰在书中的很多章节题目 , 其中既有“眼睛”的凝视之思 , 也不乏“理趣”的启示 。 因此期待小峰对于宋学与宋画的联系能更深入地“读”与“思” 。 二是宋史研究专家虞云国先生在两年前的一篇呼吁宋史学界应该重视借鉴美术史研究成果的文章中指出 , “图像资料可以挑战与质疑史料学的孤证不立原则 。 在搜集运用文献史料 , 史家讲究孤证不立 , 多闻阙疑 。 但这一原则移入图像视域 , 尤其涉及社会经济与生活风俗时 , 显然并不适用 。 这是基于 , 某一生活或经济的细节或场景只要有一幅图像史料 , 就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已经司空见惯 , 这才进入了画家视野的 , 故而仅据元代佚名《货郎图》中那方算盘 , 就能断定其普及的程度与年代” 。(虞云国《图像视域与宋史研究》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小峰在该书中有不少细节的考证 , 对待孤证的态度相当审慎 。 对于“图史互证”研究来说 , 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