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宋史研究中的图像、观看与 ……问题意识( 四 )


姜斐德谈“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 更多指向了某些文人士大夫用绘画来感慨放逐、批评朝政 , 最后落实到建立起无需明言而能够相互理解和宣泄的群 。 小峰的站位似乎更高、因而看得更远 , 从江山到天空是一片更为开阔的绘画政治学视野 。 但是 , 他绝没有带上政治的有色眼镜看古画 , 他只是在头脑里装有古人的现实生活 , 因此少不了要有“政治”这根弦——但重要的是 , 这根弦有时是用来反弹的 , 可以把过去人们早已熟习的某些古画政治化叙事解构掉 。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和宋末元初郑思肖的《墨兰图》就这样被重新解读 , 一种看起来的确是更合理的去政治化解读 。
《采薇图》历来被认为通过描绘伯夷、叔齐的故事赞扬了清高、不屈的气节 , 但是作者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细节和历史语境(高人与隐士、采薇和采药、长生与长寿等) , 以及对元代初年卢挚一首诗的解读 , 得出的结论是“《采薇图》中的伯夷叔齐也应该放在隐士和仙人的传统中来看待 。 他们与其说是近乎绝食抗议的异见人士 , 不如说更像是在深山采药草的仙人般的隐者” 。(294页)如果只是到此为止 , 这一“反弹”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新意 。 作者继续说 , “伯夷、叔齐这两位既曾隐居东海之滨 , 又曾隐居西山之巅的商末隐士 , 也完全可以用作表达长寿含义的祝寿绘画 。 或许 , 李唐《采薇图》就是这样一幅精心设计的作品 , 呈送给某位德高望重、即将退隐的老年官僚 , 希望其通过追随伯夷叔齐而进入隐居的不死仙境 。 ” (297页)用现在的话来说 , 那些即将退隐的官僚不就是希望能够安全着陆、安享晚景吗?这就不是简单的去政治化了 。
谈人们很熟悉的郑思肖《墨兰图》 , 题目却有点出乎意料:“遗民的经济头脑:《墨兰图》与郑思肖的智慧” , 似乎说的是一位附庸风雅的儒商 。 历来投射在这幅墨兰图上的视线 , 都是包含着那么强烈的情感:一位由宋入元的政治“遗民” , 心中怀有大宋江山 , 但是江山易代之后连兰花也因失去了土地而无根 , 谁能不被这种形象的、强烈的国土情怀所撼动?“一幅绘画就这样变成了政权变迁的隐喻 , 再没有人怀疑 。 ” (177页)但是小峰偏偏感到有疑问 , 他说这种隐喻品味多了便也有些索然;而且 , 郑思肖的兰花有这么简单吗?或者说 , 画家在下笔的一瞬 , 就会想到如此的政治隐喻吗? (180-181页)接下来作者是这样展开研究思路的:南宋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 , 郑氏在元朝的统治下活得很好 , 在苏州保留和很有头脑地经营着自己的三十亩田产 , 入元后再没有参与任何反抗活动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态度 , 这是很典型的阶级分析方法 。 但是 , 更重要的疑问和更关键的证据还是来自“看图” 。 小峰发现画面左边的落款是刻好字印上去的 , 以前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 , 但是只有他进一步追问郑思肖刻字印刷的意图 。 结论是 , 很有可能这是批量绘制的墨兰图中的一幅 。 那么 , “倘若郑思肖的墨兰真的是这样批量生产的 , 那么他会在每幅画中都贯注进‘无根兰’的政治隐喻吗?还是说 , 郑思肖是在由其遗民声望所带来的巨大市场中 , 探索一种快速简便 , 而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个性与制作水准的方法和模式?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敲 , 但请不要再把《墨兰图》当作一幅直白的政治寓言 , 那样的话只能使郑思肖这位挣扎在宋元之交剧变时代的遗民简化成一个空洞的符号” 。(183页)并没有简单地去政治化 , 只是表明了对于某些艺术作品一直被看作“直白的政治寓言”表示了审慎的反思 , 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读画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