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海德格尔的思想起点与走出幼年的现代( 三 )


然而这种说法仍然需要被限定 。 在1921/22年冬季学期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Ph?nomenologische lnterpretationen zu zu Aristoteles Einführung in die Ph?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 以下简称WS 1921/22)中 , 海德格尔谈到了对哲学的高估与低估:所谓高估 , 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 , 希望将哲学界定为一种普遍的并且严格的科学;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一种低估的观点 , 认为哲学完全以直觉的方式被建立 , 人们只能体验哲学而不能界定哲学 。 在1919 KNS的突破之后不久 , 1919/20年冬季学期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Grundprobleme der Ph?nomenologie , 以下简称WS 1919/20)在科学和生活之间作出了明确的区分:科学是来自于经验基础的、对其特定的实事领域的具体逻辑;原始科学同样如此 , 只不过它能在不损害生活之鲜活性的同时对它进行把握 。
同一时期 , 在海德格尔给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所撰写的书评中 , 他将这种解释学直觉看做此在(Dasein)在其实际生活中对世界的有所关心的“拥有”(Haben) , 此在的这一理解活动是一种“我拥有我自身”的基本经验 , 也即此在的“良知” 。 在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的最后一个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 Hermeneutik der Faktizit?t , 以下简称SS 1923)中 , 海德格尔将它概括为“实际性的解释学”:这里的“的”不仅表明 , 解释学是对实际性的解释 , 同时也意味着解释学是实际性自身的解释 , 它使得此在通达自身 , 这意味着一种觉醒 。 这些术语都表明 , 这种原始科学并非随意就可以达致的 , 尤其是因为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阻碍良知与觉醒的倾向 。
尽管我们必须通过生活而界定哲学 , 但这只是走近而非走进了哲学 , 如WS 1920/21所说 , 生活因向往安宁而反对历史之物 。 在此还需要一种“倒转”(Umwendung) 。 此在要想真正地解释自身 , 真正地赢获一种作为原始科学的哲学 , 那它就必须克服SS 1923所说的公共的“被解释状态” , 冲破种种可疑的意识形态而拥有自身 。 这显然是一个不断进行、永无止境的过程 , 这多少是令人痛苦的 , 那些不能承担的人便遁入柏拉图主义的安宁 , 遁入科学所提供的关于绝对知识的幻觉 , 无论它是世界观、先验的批判哲学、自然科学或是精神科学;这一切都被海德格尔称为形而上学 , 而形而上学就是生活自身的对于毁灭与死亡的愿望 。 这一不断克服堕落倾向的反抗 , 在SS 1920中被命名为解构(Destruktion) 。
哲学对理论的解构 , 实际上就是生活对自身的解构 。 在1919 KNS中海德格尔将科学看做对生命的唤醒和提高 , 并引用了神秘主义神学家安吉鲁斯·西勒修思的箴言:“人啊 , 成为本质性的吧!”回到开头我们所说的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张力 , 在这里海德格尔已然找到了出路:只有在灵魂最深处的深渊中我们才能发现上帝 。 原始科学所唤起的生活的良知与觉醒 , 使得它得以在自身灵魂的差异性中把握作为同一的超越者 , 由此就和那些混沌蒙昧之人得以区分 。 现在的问题在于 , “成为本质性的”意味着什么?灵魂与上帝的这种原始关系如何得到进一步的刻画?
在此 , 海德格尔已经宣示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 并揭示了一个新的开端 , 一个始终处于进行之中的、永无止境的开端 。 但这仅仅是其思想起点 。 通过勾画出原始科学的理念 , 他揭开了一个本源的生活领域 , 一切传统的东西都不能算数 , 一切都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 解释学是实际性自身的解释学 , 哲学发源于生活;但与此同时 , 生活自身倾向于安宁、倾向于理论、倾向于遮蔽自身 , 这也即《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此在“首先和通常”所置身于其中的非本真状态 。 因此 , 海德格尔的另一工作重心就在于对生活现象的研究 , 也即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