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唐 陆曜 《六逸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卷 水墨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北宋 赵佶(传) 《听琴图》轴 绢本 设色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文章插图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卷 绢本 设色◎王建南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开展了,“林下风雅”这个命名即可领会展览的核心主题——古代文人高士的精神世界。画史上通常将描绘文人轶事与雅趣的作品归为人物故事画,亦统称为“高士图”。人物画从初期所承载的诸多社会功能到再现生活,直至探究思想情趣,这一发展过程在本展中得以生动体现。
竹林七贤·归去来辞
展现士族出身的文人隐逸深山、啸傲林泉的人生观早在魏晋时期已出现,“竹林七贤”和“兰亭修禊”已经成为传统绘画的经典“母题”,历代不绝。
传为北宋李公麟《竹林七贤图》的纸本人物作品,分段白描加题记,呈现了“竹林七贤”豪迈不羁的性格特征。虽为明人托名之作,但应出自古本,非作者臆造,在构图与技法上体现出经典范式。比“竹林七贤”更为出名的隐逸高士非东晋陶渊明莫属,展厅有多件作品分别以手卷、册页和立轴的形式讲述他的轶事。
《渊明故事图》卷曾传为元代赵孟頫作品,如今已由专家定为明人所绘。全卷根据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及唐李延寿《南史》所记“陶潜传”,以“白描法”分段描画,笔墨表现虽孱弱,但可证明陶渊明在明代文人心中地位。这一崇敬之情延续至清代。湖州画家沈宗骞绘《归去来辞图》册共计16页,以小写意画法逐一呈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场景。山水、田园、屋舍的设置与笔法,学自明代沈周。明代洪武时期画院画家王仲玉《陶渊明像》为单幅立轴,延续了宋以来陶渊明的经典造型:面部丰满,细目长髯,半罩纱巾,鹿裘宽袍,执卷而行。明末张风《渊明嗅菊图》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句加以视觉化概括,运用“白描”手法画渊明躬身采持一朵菊花,嗅闻冷香。形象简括,用笔瘦挺纵放,点明了文人爱菊的真意,乃是无惧严寒,不屈权贵的气节。
兰亭修禊·西园雅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心怀家国,锐意仕进之余,往往也在失意之时崇尚隐逸思想,退居林壑。“雅集”就是他们短暂的放飞心灵。于是,王羲之的“兰亭雅集”遂被反复描画。
明代画家黄宸《曲水流觞图》卷采用传统图式,描绘了“兰亭雅集”中文士42人、侍从童子16人,于清幽的自然环境中畅叙的情景。作品的线条技法源自李公麟,又近学“吴门画派”之文徵明与仇英,笔致疏淡,人物形象秀巧可人。紧挨着的另一件作品出自文徵明之手,虽名为《兰亭修禊图》,却是借古人之事抒今人之情。画家记录了与朋友的一次小小聚会。在特制洒金笺上,绘十一二人,均为典型“文派”点景人物,五官近似,皆圆脸、细目、短髯、束带长袍,笔墨精工秀雅。卷后是文徵明抄录的《兰亭序》,精致疏朗。
自北宋开始,文人画兴起,并成为画坛主流。人物画从歌颂帝王、劝诫教化、阐扬宗教的功能转向现实生活,大量记录文人生活场景的作品涌现。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