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像高士那样躺平,风雅地( 二 )


展厅中有多件“西园雅集图”出现,最为难得的是明末清初陈洪绶未完成的绢本《西园雅集图》卷,详细描绘了北宋士大夫的一次想象中的聚会。据考证,画上的16位文人虽有名有姓相互认识,却从未在同一时间全部齐聚于一处,此图的情景应为美好杜撰。然而,这一想象博得了后人的一致喜爱,渐成画家创作“高士图”首选。可惜陈老莲刚刚画到“孤松盘郁”处便因病痛无法继续,70多年后由“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续作完成。他出色地继承了陈老莲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风格,将这件大师的未竟之作变成了两人的完美合作。如果不读绢后华喦的题记,几乎没有观众能在现场找出他的接笔之处。
明人《西园雅集图》通景屏虽只展出了五幅,但极好地佐证了后人对苏东坡等人高雅生活情趣的仰慕之情。
采薇·听琴
步入幽暗的文华殿,瞳孔适应环境之后,第一件重点作品映入眼帘,李唐绢本设色《采薇图》。“首阳高隐”的故事见《吕氏春秋·诚廉》和《史记·伯夷列传》等著述。商纣王末年,孤竹国国王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一起放弃王位和贵族生活,流浪天涯,据说两人因周武王伐纣灭商,耻食周禄,最终避居首阳山采薇充饥,最终饿死。这个故事成为忠贞守节和隐逸精神的象征。然而,仅看画面,此意并不明显,画者只是表现高隐的状态,并无政治上的深意。从构图看,两位主角占据四分之三的画面,李唐采用特写镜头,聚焦于石壁前平整大石台上正在交谈的两兄弟,伯夷居于右上,双手抱膝,面容清癯,凝神思索,左下方的叔齐,身体前倾,举起左手,伸出二指,说着什么,放置身边的篮子和挖掘工具显示这是采薇后的小憩。李唐以方折的线条,顿挫的用笔,表现了人物的个性与生存环境,图上石壁间作者自署:“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并非今日之画名“采薇图”。
转至唐代,文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结伴畅游。五代宫廷画家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描绘了唐代诗人王昌龄担任江宁县丞时筑造琉璃堂,邀请岑参兄弟、刘窅虚等人文会的情景。时光为这卷递传千年的绢本镀上了一层高雅的浅棕色,更显人物形象的清隽,气质的高贵,情态的率真。卷后左上角可见宋徽宗在登位初期大观元年(1107)审定此图时题写的“韩滉文苑图”和“丁亥御札”及他特有的花押“天下一人”,说明牌写明此为周文矩之作,显然推翻了宋徽宗当年的考证结论。然而,无论是谁的创作,都无损这件作品的精彩。画中四位诗人在庭院中松间石畔凝神构思,场景的设置可谓精妙,此图出于画家的想象,并非忠实场景记录。云片叠石案台旁那一棵青松才是主角,它自根部挺直向上,至倚靠人物的腰部向右横转,再挺拔直上,撑起了整个画面,给人庭院舒朗静谧的感觉。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无可争辩地成为本展的“打卡”首选。作为宋朝第八任皇帝,赵佶精于艺事,词赋、书画、声歌、吹弹无不精擅。《听琴图》描绘了他与臣工蔡京等调琴赏乐的情景,较为写实地反映了彼时宫廷生活。布景清幽安和,苍松垂萝下,竹影婆娑,香烟袅袅,正中道装微髭,端坐抚琴者即自称“道君皇帝”的赵佶,二位臣子各着绿、绯色长袍侍坐聆听。人物形象端庄,情态刻画精雅入微,神采若生。画幅上有当时权臣蔡京题七绝:“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诠释了此图所蕴含的君臣相知,上下和谐的画外之意。画家的设色技法高超,于精妍沉稳中富有对比和互衬等变化,代表了北宋末年工笔重彩人物画最高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