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在常州市马山埠八十六号,原有三间结构简陋的瓦屋(明代建筑大厅及天井均已废),这就是乾隆年间诗才卓越,誉满京师的布衣诗人黄景仁(仲则)“沉酣经籍、限液子史,咳唾珠玉”的书斋“两当轩”旧址。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如今,修葺一新的黄景仁故居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今常州市中心延陵西路北侧马山埠临街至神仙观弄35号)。现存有轿厅2间,楠木厅3间,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诗人的书斋“两当轩”,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挥毫题写两当轩匾额。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黄景仁(1749一1783)字汉铺,一字仲则,又字仲泽,别字西蠡,自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与同窗挚友洪亮吉为诗坛双璧并称“二俊”,与常州同乡孙渊如、洪亮吉、赵味辛齐名,世称“孙洪黄赵”,为毗陵七子之一。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黄景仁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也能写词。诗词外兼工翰墨书法,又工画善篆刻,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黄景仁的祖父黄大乐,担任过高淳县学训导。黄景仁就出生在高淳学署,所以小名高生。
黄景仁年方四岁,他父亲就去世了。七岁时,跟随祖父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诗情画意两相兼”的白云溪上游(今常州城区马山埠神仙观弄35号)。由于家境贫困,由他母亲屠氏教他读书识字。
黄景仁天资聪慧,又刻苦学习,所以幼年时代的成绩就远远超过一般儿童。据说,他八、九岁时就能作文,但他并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却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家藏有一些诗集,长期束之高阁,积满灰尘。一天,黄景仁拿下来观看,起初不大懂,渐渐有所领会,非常高兴,连声说:“这才是值得学习的好东西!”从此开始学做诗。尽管起初常受到别人讪笑,他却更加喜欢读诗,做诗,有时竟到了入迷的程度。
歙县汪启淑撰写的《鹿菲子小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轶事:黄景仁九岁时,到江阴参加考试,住在一座小楼上,到快要进场的时候,他还蒙被而卧,同去的考生催他赶快起身。他说:“我刚刚得到‘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两句,要做成一首诗,请勿要来打扰我。”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黄景仁与洪亮吉结为同窗好友,开始专心写诗。同年,黄景仁在常州龙城书院,拜著名文学家邵齐焘为师。邵先生“矜其苦吟无师,且未学,循循诱之”,使他学业大有长进。邵齐焘在《劝学诗序》中称赞黄景仁是:“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
但是没有多久,这位像慈父一般关怀着黄景仁的老先生却去世了,这使孤苦伶仃的黄景仁更加感到飘零无依,从此,开始了他的浪游天下的生活。他在他诗集《自叙》中说:“自邵先生卒, 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黄景仁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浪游中度过,他的许多著名诗作主要是在浪游中创作。青年时代,他曾经饱揽九华、涉足匡庐,泛舟彭蠡、游历洞庭。他年纪轻轻已游历许多名山大川。遇到大风雨,就闭目坐在山崖边,大树下,放牧的人见了,把他当作怪人。由于是亲身经历,使得他所作的咏古诗词充满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