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三 )


纵观黄景仁短暂漂泊的一生,“心似莲子常含苦,愁如春蚕未断丝”,这种困苦抑郁,在他的诗歌中有较多的反映。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囊中无一钱”、“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些广为传颂的诗句,正是诗人客居京师,怀才不遇,尝尽了人间凄凉时的内心写照,他深感潜伏的忧患,怎能不把自己的哀伤、凄凉、幽怨,迷惘诉之于诗歌呢?黄景仁的这些感叹个人身世之作,感情相当缠绵,富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名句当时就不胫而走,至今脍炙人口。
黄景仁常从个人的贫病穷愁,联想到饥寒交迫的穷苦人,寒士。如他在《骤寒作》中,在描绘了万窍拉枯木,径寸堆酸霜的大寒流之后,深沉地慨叹说:“富人一岁独苦暑,窭人四时惟畏凉。....谁将形云变狐白,无声被遍茅檐客”,在《铺海》中又说:“我欲云门峰,化为并州刀,持登天都最高顶,乱剪白云铺絮袍。无声无响空中抛,被遍天下寒士无寒号。”
如果说这些诗是对窭民,寒士的同情的话,那年,他的《车中杂感》就是对所谓乾隆“盛世”的强烈讽刺,“何乃涂路间,雁户行成群。扶携杂老稚,负担兼瓶盆。奔号乞一钱,遮攀碍双轮。”诗人含着眼泪,用犀利的笔触,掀起了乾隆“盛世”的一角帷幕,勾画了一幅太平年代的“流民图”,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在暮春三月,紫花似锦的乾隆中叶,诗人敏感地唱出了“秋声”的作品,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国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绮怀》十六首,也历来被有些人作为“哀愁”、“愁苦”的代表作,甚至还有人把这些诗同诗人的失恋纠缠起来,说《绮怀》“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的回忆,伤心的景象”,因而称他为“恋爱诗人”。其实,《绮怀》是和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风格相似的作品,它们不仅言情,也寄托着作者的愤慨。
黄景仁的诗,有各种不同的风姿,他既写作了不少如“哀狼明月,独雁啼霜”使人伤感的名作,而且留下了不少象胡笳战鼓,慷慨悲壮,令人振奋的篇章。试看:“男儿作 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少年行》)“垂鞭信马未知还,古国鲜虞指顾间。此去云埋秦上谷,西行路出汉中山。....《定州道中》)情绪是何等激昂,再看:“当窗试与燃高烛,要看鱼龙唉影来”,“霜渊街头狂拓载,月明花底醉调筝”,感情又是何等奔放!他的有名的长篇《前观潮行》:“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潮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诗人将奔腾的激情,倾泻于澎湃的潮涌之中。
从黄景仁留下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雄浑的浩然之气,如《贫也乐》中的“一匹马,千金买,邯郸少年有声价,唱龙沙,拍胡笳,吾曹健儿,不听筝琵琶”;又如《满江红, 题岳仲子鄂诸吟诗后》:“沉不尽,横冮铁;烧不断,临江壁。尽茫茫古意,乱填胸臆。十载雄名留幕府,兴酣如此方摇笔!把新诗点染旧江山,都生色。”
由此可见,黄景仁不是一个只会嗟贫叹苦的“哀愁诗人”,也不是一个沉醉于儿女之情的“恋爱诗人”。张子树在《诗人征略》中说:“时而金钟大铺; 时而哀丝豪作;时而龙吟虎啸;时而雁唳猿啼”,这才是对黄景仁诗比较恰当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