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二 )


安徽是黄仲则幕府游历生活的起点,诗人有生三十五年,就有八年时光与安徽紧密相连。因此黄景仁诗中有着皖文化特色。名山大川的陶治, 使黄景仁诗文更显隽逸,才思更为敏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黄景仁成为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幕宾。是年秋,参加省试。长子黄乙生出生。是年冬,到太平,拜访安徽学政朱筠,在朱筠的幕中校勘文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为朱筠的幕宾,师从朱筠。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乾隆三十七年( 1772)三月,朱筠邀集幕中文人在当涂采石矶太白楼举行宴会。许多人在席间即兴挥毫,赋诗记录盛况。其中年纪最轻的要数二十岁的黄景仁,他穿着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阳的影下,不一会便写下几百字,令在场的客人都为之惊叹,纷纷放下笔,黄景仁一鸣惊人,因此名声大噪。当时,聚集在当涂考试的八府士子,都竞相模仿传抄“白袷少年”诗,使当涂“一日纸贵”,这就是有名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冬,黄景仁坐轿从滁州到瓜州,轿夫是一老一壮。第二年再次经过这条路,只见那位壮年轿夫,问起老轿夫,才知道就是那次从瓜州归来,病死在途中了。诗人为之怆然赋诗说:“崎岖风雪里,送我渡江行。健语因贪醉,逢山每报名。遽看筋力尽,能免涕洟横。尔尚曾相识,前途酒共倾”。虽然他们是萍水相逢,诗人却对生活最底层的人充满了怜惜之情。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
文章插图

黄景仁尽管少年得志,初到京师,也是才华出众仕途平垣,但人生结局却是穷困潦倒。他曾写信给好友洪亮吉说:“人言长安居不易者,误也。”并要洪亮吉代他将家属送到京城,以便就近奉养。可是,好景不长,他的美好理想,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乾隆四十一年(1776),黄景仁应高宗南巡召试,取二等,得充武英殿书签官,替《四库全书》写书签。后来连续参加已亥(1779)、庚子(1780)两科考试,都未考中。虽说因写书签的功劳,得到一个“议叙主簿”,“赴部候铨”的空头小官,但全家人生活没有着落,债台高筑。这时候,诗人感到了“排进中年易,支持八口难”,他的《都门秋思》诗就在这贫困无计的时候问世。
据说这个名篇不仅在京城广泛传诵,而且迅速传到了陕西巡抚毕秋帆那里。毕秋帆读后非常欣赏,特别是那句“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诗,令毕秋帆徘徊半夜,随即赠予黄景仁银两,并约他到陕西畅游。黄景仁曾亲往西安,拜见毕秋帆。
对于他人的慷慨资助,只能救急,不能救穷,黄景仁依然处在“全家如一时叶, 飘堕朔风前”的窘境之中,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创作劳动,严重摧残了诗人的健康。
【 洪亮吉|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有“清代李白”之美誉的常州人黄景仁】乾隆四十八年( 1783)三月,黄景仁为债家所迫,抱病远离太行,出雁门,打算再到西安拜访毕秋帆,不料到了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就病重客死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公署中,终年只有三十五岁,友人洪亮吉为他服丧安葬,清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
此后不久,袁枚听到了黄景仁去世的消息,专门作了一首《哭黄仲则》的诗来悼念黄,在诗前,袁枚还写了一段小序:“仲则名景仁,常州秀才,工诗,七古绝似太白。流落不偶,年三十余,客死山西。”袁枚也夸奖黄景仁有着李太白的风度,他在诗中称:“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多情真个损年少,好色有谁如《国风》?半树佛花香易散,九年仙曲韵难终。伤心珠玉三千首,留与人间唱《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