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症?,年轻人真把它当回事吗?( 四 )


在此情况下 , 有人干脆选择与身边的世界断绝关系 , 在逃避中求得自由 , 社交恐惧症由此诞生 。 不过 , “社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消失” , 是一种主动地退出和刻意地躲避 , 一种对身份的主动抹除 , 也是对自身处境的压抑 。 它无法回答自己存在之意义 , 也无法真正抵挡源源不断与社会之间产生的联系 。 于是 , 哗众取宠、在公共场合刻意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 当然能成为一种流量密码 。
但当这样的一个梗 , 能够潜在宣泄心中的压抑之时 , 人们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集体认同 , 并借此机会大加发挥 , 与其压抑 , 不如抵抗 。 正如双喜哥在地铁上的嘶吼——这是一种以制造快感的方式 , 对公共秩序之下文明、理性、冷静的个人身份塑造 , 进行着潜在抵抗的举动 。 不妨说 , 其实社交牛B症 , 是一种以玩笑与戏谑之名 , 对自己身份的“突围” 。 其背后是一种无奈 , 其内核是一种拒绝:我不接受已有身份的束缚 , 我想更加自由地展示自我 , 既然有这样一个话题为引 , 那至少让我在玩笑的语境中 , 发泄一下吧 。
━━━━━
主动自恋 , 被迫突围
虽然是主动地自恋 , 背后却是被动地突围 。 社交牛B症的火热 , 正是显现出当代年轻人心态的扭结 。 说它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 显然有些夸大其词 , 也不符合当下的语境;说它是一种身份的构建 , 实际其也没有在“牛B”之举中构建出新的自我身份 。 倒不如说 , 这是一种绵软的抵抗 。 在热词的保护下放飞自我 , 在滑稽的举止中宣泄不满 , 快感之后 , 回归日常 。
随着热度的消散 , 赋予社交牛B症短暂的合理性 , 可能也会烟消云散 。 实际上 , 就连上文所说的“陈晨云南第一帅哥” , 在几天前也不再“杀马特” , 而是开始拍摄正经商务换装视频 。 但重要的是 , 从这一举动不难看出 , 年轻一代善于在“梗”的掩护下宣泄生活的压力 。 不经意的娱乐举动 , 包裹着审丑、低俗的倾向 , 却能够被他们转化成对生活境遇合理的发泄出口 。 在社交牛B症之后 , 下一个宣泄出口又在何处 , 又是怎样的形式 , 其实值得更加关注 。
从社交恐惧 , 到社交牛B , 我们如何最终定义这场狂欢?或许 , “傻子与白痴”乐队在《你终究不爱这世界》结尾的几句词 , 能够表达它的内涵:
直到生活杀死了一切
你也不再眷恋
开始习惯明天
你终究不爱这世界
【|社交牛×症?,年轻人真把它当回事吗?】我终究深爱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