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岩|考古石燕岩“水下谜洞” 他推动水下考古技术研发( 二 )


这个洞穴是人工开凿还是天然洞穴?这个洞穴会不会是矿工们对一个天然洞穴进行开凿而形成的?这个庞大的采石场如何会被水淹没?对于这些谜团,崔勇通过多年的水下考古终于有了答案 。“采石工人们辛辛苦苦采集的石材为何没有带走?唯一的解释就是出现了意外,他们采石时把地下泉眼打穿了,短时间内水喷上来,很快把洞淹了 。”
崔勇说,西樵山作为古火山,上有天湖,下有地下河,矿工们在开采石头时打通了地下河,形成现在的水窟并不奇怪 。“你可以想象,矿洞瞬间被喷涌而出的大水淹没,矿工纷纷踩着脚手架或石阶逃生,采石场从此被废弃,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静待后人解开谜底 。”
揭开800年前作业场景
为了摸清这个“水底龙宫”的来龙去脉,崔勇不仅潜入水下,也会走访相关学者和专家 。“整个珠三角地区只有西樵山这么一座古火山,这种石材只有西樵山有,像光孝寺的月台、石狮子,肇庆的古城墙,用的就是这种粗面岩 。粗面岩和红砂岩是有很大区别的 。”崔勇通过考证发现,这个地下采石场最早的开采年份是在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大规模开采则是在明清时期 。
从2015年开始,崔勇再度密集潜入石燕岩水下进行考古 。从那时开始,他的水下考古针对性更强了 。他说,石燕岩遗址是我国现存仅有的水下工业遗址项目,也是岭南特色考古项目的杰出代表 。一方面,他要弄清楚800多年前珠三角采石工人们的生活、作业场景是怎样的,另一方面,他要在这种大型水下考古项目中验证一些前所未有的水下考古新技术 。
那一回,他潜入了水下最深的40多米处 。“洞穴四壁留有很多道古代工人落下的凿痕,在水下可以看到开采痕迹、通道,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还整齐堆放着 。两个铜质灯台、瓷碗、竹梯、水桶等生活用品都散落在水底,水底还有约10厘米厚的一层浮泥 。”崔勇边说边向采访人员展示在石燕岩遗址水下考察时的图片,他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在水下缤纷世界畅游的时光 。
在水下最深处的40多米处,尽管有先进的照明设备,但依旧是黑黢黢的一片,这让崔勇在兴奋的同时也多了一丝对未知的恐惧 。洞穴石壁上开凿的痕迹清晰可见,甚至能分辨出不同的采石手法,数百块已经采集、切割好的石材整齐地码放在一个类似于仓库的洞穴内,还没来得及运走 。他还发现一个石头加工成的小炉子,周围熏得漆黑,崔勇推测,这是工人们在里面炼制挖石头所用的铁器时淬火用的 。
如此一来,一幅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矿工采石景象仿佛就呈现在崔勇眼前 。遗址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并有开采石料留下的支撑柱,这些都表明,这里初期多为露天开采,随着开采规模越来越大,逐步发展为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采石 。在西樵山山脚下,西江、北江并流,石材通过水路运送到广东全境乃至全国 。
“国内规模最大水下工业遗址”
过去十多年,崔勇在石燕岩内已经洞潜了数十次,他发现,整个岩洞内的水量和水深几乎没有变化 。不论冬夏,洞内水位的误差始终保持在几厘米之内,在水洞的深处几乎感觉不出水的流动 。
此外,崔勇一直在观察这个岩洞内是否有水草和植物,但答案是否定的 。他说,有些山洞里面是地下暗河,养料可以带进来,所以里面有鱼 。但石燕岩地下湖的水是不流动的,没有养分补给进来 。形成这种独特景观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它是内洞,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第二,石燕岩因为独特的地形,洞内水体和雨水不交换,雨水不会进入洞内;第三,水源是经过石头缝渗透进来,经过充分过滤,所以能见度高;第四,水温很低,不适合浮游生物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