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岩|考古石燕岩“水下谜洞” 他推动水下考古技术研发( 三 )


以上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才让石燕岩地下洞穴具备了进行水下考古的条件 。“可以说,这个洞穴是上天对我们水下考古人员的馈赠 。”崔勇介绍,这个水下采石场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国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水下古人类工业遗迹,全洞面积可能达到上百万平方米 。其年代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保存了古代完整的采石痕迹 。尤其是被水体淹没的部分没有任何风化迹象,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古代矿冶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和文物价值,也是一个罕见的水下考古遗址,对水下考古学科建设和新技术运用均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
在以崔勇为代表的考古专家的推动下,201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勇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成了国保单位,保护力度就会大很多,起码不用担心被破坏 。”
期待打造成世界遗产
明年,崔勇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水下考古,本就是慢工出细活,急不来 。”崔勇说,虽然自己快退休了,但对石燕岩的水下考古才刚刚开始,他的目标是先对每一个洞穴摸清“家底”,然后再深入探查每一个洞穴里的文化遗存 。
崔勇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把在石燕岩遗址水下探测中形成的水下考古技术推广到其他水下考古项目中 。
崔勇介绍,广东在全国水下考古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西樵山石燕岩测量包括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与通常测绘对象不一样的是,他将石燕岩采石场遗址当做一组建筑对待,因为从矿坑遗留的水池、门洞、踏步、通道及隔墙等结构分析,具有建筑属性,只不过是减材建筑;与外部边际线清晰的增材建筑不同,对减材建筑的内部测绘传统方法仅仅能够表现一个具体的二维平面,很难表述三维立体,因此对测绘提出了一个难题 。
随着测绘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宽以及考古发掘对测量精度的要求,空间数据采集手段从传统的坐标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断面仪逐渐往整体空间数据获取设备上转移,例如架站式激光扫描仪、航空雷达、结构光扫描仪等 。相比传统的测量技术,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数据采集方面,具有高效、快捷、精确、简便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文物考古领域 。
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的测绘发展规律相同,从传统的测量、绘图向高清的数字测量转化,然而由于空气和水体在介质上的差异较大,因此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如在陆地的激光静态扫描生成的点云数据为光波数据,而水下的三维成像声呐点云数据为声波数据,由于西樵山石燕岩遗址具备了陆地和水下双重属性,所以采用了不同的测绘方法,两种方法获取的点云数据坐标系统不统一,必须将二者转换到能使用同一软件打开的格式,再通过软件进行手动拼接 。这种数据融合技术最终使得水上、水下点云数据坐标统一,在同一个坐标系下完成石燕岩水上水下的激光点云和声呐点云数据的完整拼接 。
石燕岩水下考古数据融合技术的研发和实践,为下一步大规模测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条科学完整的技术路线,也为水下考古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为此,崔勇还为这套水下考古技术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 。
“这套水下考古测绘数据融合技术也算是我这15年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建设的一点贡献吧 。这种技术在以后水下考古项目中都能用 。”崔勇笑着说 。
对于国际上的其他水下考古项目,崔勇早就滚瓜烂熟 。他表示,西樵山石燕岩水下遗址项目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其开发成水下博物馆,让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 。“比如,游客在水下体验几百年前矿工们是怎么在洞里挖矿、生活,并将石材运出山洞的 。我相信这个工业遗址主题的水下博物馆会很受欢迎 。”也因为石燕岩地下洞穴具有很高的工业遗产价值,将来可申报世界遗产 。崔勇也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