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贾樟柯:沿着私人记忆的索引,游进自己的情感大海( 三 )
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以作家的访谈为主,但也在尽量向着纵深延展,比如,许多片段是由素人来朗诵自己喜欢的作家的经典语句,对于电影与文学、文学与个人的关系形成一种互动和互补。
贾樟柯认为有些感受是只有影像才能抵达的,有些感受是只有文字才能抵达的。“电影《站台》的开场,是1979年的时候,一群农民在农村剧场的壁画前抽烟聊天。这一幕是在贾家庄拍摄的,剧场墙上的壁画名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拍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贾家庄,我们想找到这张壁画,但它已经被拆掉了。我们在贾家庄的村史馆看到了一张新的壁画,内容仍然是农村的规划,相比70年代的那一张,已经多了许多高楼和电子通讯的信息。当我看到游客拿出苹果手机对着壁画拍照时,我又想起了不同于此的《站台》中的那些人。电影中,我将两张壁画剪辑在一起,世界的改变一目了然。”
如同电影与文学的同行,剧情片和纪录片对于贾樟柯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大概每拍一两个剧情片都会去拍一个纪录片,纪录片让我保持拍电影的快感,它让我觉得我在拍电影。每天我都不知道会拍些什么,但每天拍摄都会给我很多新的感受。”
文章插图
在贾樟柯看来,中国发展太快,很多事情如果不去拍摄可能就遗忘了,很多当事人也就消失了。“我们处在自媒体时代,处在巨大的社会撕裂中,很多事情,张三说发生过,李四说没发生过,都会有找当事人的好奇。所以,无论是《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还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重要的就是口述历史,经历过这段生活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来,把他们作为一个文献、一种证人、一种证词,留下来很重要。”
因此,贾樟柯说自己这几年对拍摄人物的纪录片有兴趣。“我觉得有很多事情不能忘记,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把经历过、发生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而且更关键的是拍摄的人物在多少年之后,他们再一起谈起那些经历是怎么反应的?他是怎么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语气?用何种表情?他的沉默、他的长嘘短叹、他的顾左右而言它、他的欲言又止,所有的东西都是时代信息,我觉得这是电影不同于文字的特别。非虚构的写作现在也非常流行,但为什么仍然需要纪录片?因为除了这些内容之外,我们可以把人物讲述这些内容时候的情感状态同步传递出来,它变成了双重的信息。”
贾樟柯表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止是一部文学纪录片,更展现透过个体经验、文学寻根,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回顾家族与时代的历史,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身世之谜”,建立起一个历史的意识观念。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肖扬
编辑/崔巍
- 冬奥会|北京冬奥|我的冬奥会好看吗?(随笔 宋艳丽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 冯德英|著名作家冯德英病逝!代表作《苦菜花》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 谍影风云!盘点十位大神作家代表小说,每本都堪称巅峰之作,你追过几本?
- 北京|北京冬奥|冬奥来了!(现代诗歌 胡杨人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 中国文学@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14幅书法真迹鉴赏,网友:不愧是民国才子
- 修梅!知名女作家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为证,学者千真万确的事实!
- 熊磊&作家董江波指出错换人生事件八大影响!杜新枝的话不明不白?
- 作家@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 董强|外国作家眼中的唐诗
- 文化|作家艾伟“爱人”系列小说首版20周年重新修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