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要做世上的“光” 更要做世上的“盐”

同学们$要做世上的“光” 更要做世上的“盐”
文章插图
同学们$要做世上的“光” 更要做世上的“盐”
文章插图
同学们$要做世上的“光” 更要做世上的“盐”
文章插图
同学们$要做世上的“光” 更要做世上的“盐”
文章插图
能有一种充实而光辉的“完成感”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21级的新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同学们交流谈心,谈谈如何丰盛而又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代。
台湾诗人痖弦在回忆录的序言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到了我这个年龄,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其实是没有完成自己。记得杨牧诗中有一个句子,大意是:在维也纳郊外的墓园里,躺着一个完成了的海顿。是啊,完成了的海顿!弘一法师用“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来形容完成的感觉,最为贴切。是啊,完成很重要。而我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人。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怀抱着某种专业甚至人生理想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我也希望等到诸位大学毕业时,能有一种充实而光辉的“完成感”,在这四年里长成为一个更充实自信和博爱友善的自我。
所谓人生完成度,就是人生的梦想与实际人生展开过程的匹配度,它意味着一个人到了生命一定阶段的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价。诸位刚进入大学校园,首先要想几个根本问题,第一,自己内心里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第二,在现有的框架和个人的奋斗之下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学时大家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来想这样的问题,到了大学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做一些思考,就像史家傅斯年讲的那样,一天只有21个小时,必须给自己留3个小时来沉思,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作为一所以人文传统著称的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应该培养一个人对学术和文化的理想主义信念,培养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也应该滋养个体产生超越世俗的人文意识,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
经常有学生或家长问我学历史专业有什么用,这是个对历史学者触及灵魂的拷问。通常我坦白说学历史并没有马上套现的用处,也没法帮你轻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在这样的时刻,我内心常受触动。我曾以为伴随着中国这30年的经济崛起,当代中国出现了一个更宽裕自足的中产阶层,富裕起来的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人生和专业选择的自由,但事实与我的预想并不一致,很多已经很成功的父母照样被社会的焦虑情绪裹挟,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更容易赚钱的专业和行业。但成功人士和精英不一样,精英更多强调对社会公共责任的承担,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去帮助别人。在我看来,精英应该具有追求卓越的贵族精神、推己及人的共情能力和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
如果大学还是延续中学或过早引入社会领域过度竞争的模式,最终导致的状况一方面是急剧内卷,每个人都像个无法停歇的加速旋转陀螺一样疲于奔命;另一方面越竞争越相似,到最后每个人都被塑造得标准化和模式化了,个性化和差异化没有办法生长出来。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学会不在所有的轨道上跟同学恶性竞争,要找到自己,寻求自我超越,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形成稳定的价值世界,这是在大学时代应该完成的。如果大学里没有完成这样的精神建构,毕业后甚至还没毕业就会不断被时代的风云裹挟而去。岳麓书院里有一句话我特别想送给同学们:“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要有自我反省能力,不要凡事怨天尤人,这就是是非审之于己的涵义。
20多年前我们上大学时流行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我现在发现,00后学生这一代人过于在乎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人言固然可畏,但天天在乎人言,人生就被捆缚住了,这就是毁誉听之于人的要义。得与失,不要太过于在乎,在乎自己的尽力与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