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东人的生猛,北京人不懂( 三 )


广东|广东人的生猛,北京人不懂
本文图片

北京老字号推出现烤月饼图源:视觉中国
人生不全然由饮食构成 。 正如岭南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 塑造了广东人的个性——对生活条件的坚忍 , 同时又很会做生意 。
但在陈平原先生看来 , 广东人做生意 , 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享受生活 。 在粤语的语境中 , 这叫“叹生活” 。
“在大一统时代 , 岭南地区从来不是政治中心 。 所以 , 广东人养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经济运作的重视 , 和文化创作上的多元 。 ”陈平原说 , 正是这种兼容并包和务实的精神 , 得以让岭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和迭代 。
他用梁启超的《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来佐证 。 在中国史里 , 岭南的广东显得不那么重要 。 但在世界史里 , 触达交通要道的广东至关重要 , 这大抵是因为广东人养成了活泼进取冒险的性格 。
这样的性格培育出岭南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 , 在广东随处可见 。 即便在楠枫书院里 , 也有这样的印迹 。
广东|广东人的生猛,北京人不懂
本文图片

广州楠枫书院
在书院一角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发现一张王小波离世前三个月寄给广东花城出版社的一张明信片 。
王小波的字迹潦草而洒脱 , 就像是与朋友的一场闲聊 。 他写到:“《他们的世界》稿子 , 三联还未退还 , 家里还该有 , 只是还没找到 。 我母又病 , 现焦头烂额 , 有即寄上 , 书的事请上紧 。 王小波敬上 。 ”
落款是1997年1月 , 也就是他离世前三个月 。 除了王小波的明信片以外 , 还有数十位如雷贯耳的学者给在广东出版单位邮寄的信函 。
而陈平原和黄天骥在广州的这场聊天 , 就在这些信函的十米开外 。 与其说他们是在这个环境下述说自己的往事与岭南文化 , 倒不如说是在古往今来一众学者见证下 , 给湾区的未来烙上文化的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