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跃升“文化空间”( 二 )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跃升“文化空间”
文章插图

▲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历史街区。| 新华社发
作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杰于2005年底因制作邮册与大运河开始结缘。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他在调研中发现,大运河沿线有的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视不足。同年11月,他在撰写的咨询报告《将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和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大事,有序、合理利用应排在第二位。他提议,从国家层面来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统筹协调建设经济运河、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的三者关系,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运河旅游经济发展与运河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2017年下半年,国家启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大运河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入“国家行动”阶段。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炉。
采访中,黄杰特别强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沿线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通州的运河号子、扬州弹词、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等等。
如今,从徐州的窑湾镇历史街区到淮安清晏园,从扬州瘦西湖到镇江西津渡古街、从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到苏州盘门等……一街一镇、一湖一景,都在围绕遗产点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幅古今辉映、人水共生的最美画卷正在运河沿线徐徐铺展。
“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努力在全国率先展示出国家文化公园现实模样。
丝绸之路“陆海”交汇纽带
浙东运河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越国开凿的山阴故水道
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畔的邱志荣,是地地道道的绍兴人,“以前,我们放学路过运河,还会去河里抓鱼钓虾,运河一直是我们身边‘活’的文化遗产。”
年过花甲、和运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邱志荣,从绍兴市水利局退休后,当下最关心的莫过于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跃升“文化空间”
文章插图

▲绍兴市安昌古镇,呈现河畔人家美景。
浙东运河是浙江省境内、钱塘江以东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其中,绍兴段全长101.4公里,西起柯桥区,中经越城区,东至上虞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长77.6公里。
浙东运河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越国开凿的山阴故水道。当时,范蠡在会稽山北建成山阴大城(今浙江绍兴古城),作为越国的活动中心。为了便利交通,范蠡主持疏浚了自山阴城东东郭门至今上虞练塘村的山阴故水道。浙东运河的开凿,对后世浙江的灌溉、全国性的南北航运、水驿、漕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去年8月印发的《绍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努力将绍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越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中国大运河的精品段、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范例。公园建设范围覆盖绍兴全市,其中,核心区为越城、柯桥、上虞3区。主要任务包括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实施规划方案、推进实施5项重大工程等,其中5项重大工程具体为: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景尧介绍,2020年,《绍兴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启动编制,同时,浙东运河文化园开工建设,选址位于越城区,未来将成为融文博、文创、文旅于一体的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