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问题( 三 )
本文图片
图三 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中的“騏驎”
汉代作猛兽状的石兽的自铭 , 现知有“天禄”、“辟邪” , 有实物保存至今 , 文献记载的有宗资墓的例子(刻石或存)(林梅村先生《天禄辟邪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一文考天禄来自符拔(西域的叉角羚)、辟邪来自西域犀牛 , 这都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 宗资墓石兽即是反证)、有州辅墓的例子(刻石不存) 。 依沈括所见宗资墓石兽 , 独角者为“天禄”、双角者为“辟邪”(现存南阳的一般断作是宗资墓的石兽 , 铭“天禄”者为独角 , 铭“辟邪”者为双角(李零) 。 三国时的孟康就是认为 “天禄”独角 , “辟邪”双角(《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颜师古注“桃拔”引孟康说) 。 而根据汉镜镜铭 , 有以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辟邪”的(孙机) 。 铜镜花纹细小 , 表现一角或是两角很易致误 , 因而 , 这一铜镜中的材料 , 其可靠性是大不如前面的材料的) 。 那么作为汉代的后继者(杨晓春) , 南朝陵墓石兽应称为“天禄”、“辟邪”是没有问题的了 。
也许东汉末年这么称呼是社会普遍的做法 , 但到了魏晋时期就不完全是这样的了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 几乎不见“天禄”的名称 , 多见“天鹿”的名称 。 但“天鹿”应与“天禄”同指一物(杨宽先生猜测天禄原作天鹿 , 但只是根据了一块出于汉代天禄阁遗址的鹿纹瓦当 , 详见《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 。
曹魏孟康谈到西域动物桃拔(一名符拔 , 似鹿长尾)时认为“一角者或为天鹿 , 两角者或为辟邪”(《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颜师古注“桃拔”引孟康说) , 他认为天鹿、辟邪都是鹿的形象 。 孟康是由外来的符拔推测天鹿、辟邪的形象 , 一个“或”字说明他本是不知其形象的 。 所以 , 不能根据现在学者推断符拔为叉角羚而反推孟康所知的天鹿、辟邪是鹿马一类的形象 。 孟康所知只是天鹿有单角、辟邪有双角 , 至于他将似鹿长尾的符拔认为可能是天鹿、辟邪 , 那和他受“鹿”字的误导有关 。 其实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多数人是知道“天鹿”乃是狮虎类猛兽的形象的 。 如《太平御览》卷三四四引《石虎邺中记》(《永乐大典》引《邺中记》同)云:“邺中为石虎讳 , 呼白虎幡为天鹿幡 。 ”可见十六国时所知的“天鹿”为类似于老虎的猛兽 。 北魏郦道元称东汉墓葬神道石兽为“狮子”、“天鹿”(《水经注》卷二十三《汳水》载东汉熹平间某君在襄乡坞设立浮屠 , 死后葬于附近 , 墓葬“隧前有狮子、天鹿”;卷二十八《沔水》谓东汉长水校尉蔡瑁墓前有石大鹿 , 杨宽先生考大为天之讹 , 可取) , 由现有遗存看 , “天鹿”也应是猛兽的形象 。 但用了个“鹿”字 , 不免会让人误解 。
而《隋书·五行志》又以“辟邪”称南朝帝陵前石兽:
梁大同十二年正月 , 送辟邪二于建陵 。 左双角者至陵所 。 右独角者 , 将引 , 于车上振跃者三 , 车两辕俱折 。 因换车 。 未至陵二里 , 又跃者三 , 每一振则车侧人莫不耸奋 , 去地三四尺 , 车轮陷入土三寸 。 木沴金也 。 刘向曰:“失众心 , 令不行 , 言不从 , 以乱金气也 。 石为阴 , 臣象也 。 臣将为变之应 。 ”梁武暮年 , 不以政事为意 , 君臣唯讲佛经、谈玄而已 。 朝纲紊乱 , 令不行 , 言不从之咎也 。 其后果致侯景之乱 。 (这条材料还说明石兽安置 , 双角在左 , 独角在右 , 石兽是在他处刻成后运至墓葬的 , 都值得注意)
《隋书·五行志》还用“騏驎”称帝陵前石兽:
梁大同十二年 , 曲阿建陵隧口石騏驎动 。 木沴金也 。 动者 , 迁移之象 。 天戒若曰 , 园陵无主 , 石驎将为人所徙也 。 后竟国亡 。 (同一史事又见载于《建康实录》卷十七:“(大同)十二年正月 , 改年为中大同元年 。 曲阿县建陵隧口石壁邪起舞 , 有大虵斗隧中 , 其一被伤奔走 。 ”不同于前一段史料 , 称石兽为“壁邪” , 即“辟邪” 。 可见在唐代是用“麒驎”、“辟邪”这两种名称来称呼南朝帝陵石兽的 。 《建康实录》的这一记载最有可能出自《梁书》(卷三《武帝本纪》) , 却改“骐”为“壁邪” , 值得注意)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夏代&三海经古代书里面就体现出来了夏代历史,并且有实物资料见证。
-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贡献是什么?
- 中国文化&你可知道有关于诗鬼李贺“锦囊贮诗”的典故吗!
- 宣尼悲获麟|南朝以及初唐诗人作诗,经常犯这个毛病,大家要注意避免
- 孔子$南朝以及初唐诗人作诗,经常犯这个毛病,大家要注意避免
- 办公室|关于灯具装饰技巧你不知道的几件事
- 对此书!秦始皇陵墓中,藏一本名叫《冤经》的奇书,其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 手表&上海万国手表的保养技巧
- 贾宝玉$晴雯告诉林黛玉一个关于贾宝玉的秘密,王夫人知道后,立刻撵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