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 二 )


莱纳菲尔德在一次采访中说 , 孩子早夭会给家庭带来两种后果:家人或是因此更紧密 , 或是因此分崩离析 。 他们家人没有分崩离析 , “但所有的情感关系被改变了 。 ”于是说 , 《不安之夜》的重点恰恰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非一个事件本身 。
在某种程度上 , 这本小说也有着半自传的性质 , 莱纳菲尔德小时候也经历了“哥哥丧生”这样的悲剧 。 “这个经历并非《不安之夜》里写到的的事故原型 , 但它是这个悲伤的故事的起点 。 ”于是特别提到 , 到现在为止 , 莱纳菲尔德的家人还没有看过这本书 , 尽管整个村子里的人 , 包括理发店的人、邮局的人都知道她写了这本书 , “她的爸爸妈妈 , 她的另一个哥哥和妹妹 , 都还没有看这本书 。 大家好像都想跟心里悲伤的原点保持一定的距离 。 ”
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
文章图片

荷兰“90后”小说家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拿到了《不安之夜》中译本 。
我们可以不一样地活在这世界上
无论是莱纳菲尔德还是雅斯 , 她们都生在一个归正宗家庭 。 小说写雅斯家里的电视收不到商业频道 , 只有荷兰1台、2台、3台 , 因为这几个台没有任何裸露镜头 。 妈妈每周会有一个十分短暂的“脱离宗教”时刻:星期一 , 她会在熨衣服时收看问答节目《行话比赛》 。 每当单词公布 , 熨斗就会发出嘶嘶的声音 , 而那些词通常都是《圣经》里找不到的词汇 , 被妈妈称为“脸红词” 。
胡桑认为 , 《不安之夜》更多是写一个年轻的生命试图撑破那层束缚她的外壳 。 “雅斯的生日是4月20日 , 这一天也是希特勒的生日 。 所以她一出生就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极具压抑感的历史境况里 , 整天想象她们家地下室是藏犹太人的地方 。 她要突破生命感受中的压抑 , 感受身边的自然万物 , 尤其是那只蟾蜍 。 她希望通过这一切 , 可以不一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 ”
在胡桑的印象里 , 莱纳菲尔德是一个很特别的“90后”:她喜欢穿西装 , 在自称时习惯以“他们”代替“我” 。 当于是就“女性书写”与他展开探讨 , 胡桑表示他不认为《不安之夜》对女性主义有激烈的探讨 。
“我想她的西装不是为了反抗被凝视的女性 , 而是这个存在本就是她的本真方式 , 她生命的本来状态 。 小说还写到女性身体感受 , 比如雅斯会和妹妹接吻 , 会有身体接触 , 试图以此把握自己的身体 。 这个时候 , 她的体验不是‘我的性别是什么’ , 而是‘我把握不了我到底是谁’ 。 她的书写 , 是源于生命本身的 。 ”
但胡桑也强调 , 这并不意味着莱纳菲尔德只是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像记日记一样描摹下来 , “她有一句名言:写作是跟你存在着的那个自己相互嬉戏的方式 。 她是在跟自己嬉戏、对话、协商 , 甚至是对抗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写作有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 ”
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
文章图片

《不安之夜》荷兰语版
她的小说就是诗 , 她的诗就是小说
也有人好奇 , 莱纳菲尔德是如何开始写作的?
于是说 , 莱纳菲尔德从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 。 上小学时 , 她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哈利·波特》 , 一下子沉醉其中 , 但又不敢把《哈利·波特》带回家——会被爸爸妈妈骂 , 她就把《哈利·波特》全文拷贝在电脑上 , 如此打开了她的文学爱好 。
在写《不安之夜》之前 , 莱纳菲尔德已凭借诗集《牛皮》在文坛亮相 。 但她写诗也和别人不大一样 , 她是去看心理辅导时发现了荷兰诗人扬·沃尔克斯的诗集 , 在那样的场合下接触到了诗歌 。 “她觉得自己与扬·沃尔克斯惺惺相惜 , 因为两人都在农场生活 , 都不是知识分子背景出身的诗人 , 她看进去了那些诗 , 就这样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