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 三 )


同样是诗人的胡桑感觉莱纳菲尔德的诗歌和小说之间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 在某种意义上 , 她的小说就是诗 , 她的诗就是小说 , 她小说里的很多句子是诗一样的存在 。 “《不安之夜》从头到尾盈满了丰富的感性 , 甚至每一个词语 , 每一种事物都有一种丰富的独特的感性 。 ”
于是对于《不安之夜》的诗意也有很深的感触 。 她印象极深的有两处细节 , 一是雅斯的同桌在写完一句话后划上了一个句号 , 雅斯看到后就想:“我想成为那个句点 。 ”还有一处写雅斯发现了一枚从软木板上掉下来的图钉 , 想起老师曾在教室后墙的世界地图上插了大头针 , 以此畅想自己以后想去的地方 , 于是拉起上衣 , 把图钉扎进了自己柔软的肚脐眼里 , 并平静地说:“早晚有一天 , 我要走向自己 。 ”
“诸如此类的诗意在莱纳菲尔德的创作中非常多 。 她天生有一种才华 , 能够提供新鲜的定义和新鲜的阐述这个定义的方式 。 比如‘如何走向自己’ , 她用了一颗自残的图钉 , 而对‘未来走向哪里’ , 她用的是一个句点 。 ”于是说 , 她还在荷兰一个诗歌网站上读过莱纳菲尔德的一首诗 , 当时就被标题吸引了 , 那个标题叫:“受惊的兔子最重” 。
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
文章图片

因为扬·沃尔克斯的诗集 , 莱纳菲尔德接触了诗歌 。
能通向未来的写作
不可避免地 , 大家会把莱纳菲尔德和另一位备受关注的欧洲“90后”女性作家萨莉·鲁尼进行对比 。 在于是看来 , 萨莉·鲁尼是一位非常老练和世故的年轻人 , 写作方向亦有着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 读者往往能在萨莉·鲁尼的书里看到种种现代生活的痕迹 , 比如《聊天记录》写到了新兴的媒介交流方式 。
但反过来看莱纳菲尔德的《不安之夜》 , 这个小说既没有出现太多现当代的物件 , 比如互联网 , 也看不到21世纪青少年通常拥有的东西 。 于是称:“这让莱纳菲尔德和萨莉·鲁尼非常不同 , 她们一个生活在摩登都市 , 充满了知识分子之间的辩论;一个停留在20世纪农场 , 爸爸教导孩子时用的是《圣经》 , 而不是科学读本 。 ”
“所以即便在‘90后’这代作家里 , 莱纳菲尔德也实在特别 。 ”胡桑说 , 莱纳菲尔德一出道就获得了欧美文学界的大量关注 , 很多人都在谈论她 , 却也发现用已有的文学标准“消化不了她” 。 她的独特性仿佛是天生的 , 也或许是因为她的人生轨迹并非现代年轻人常见的“求学—离乡—在大都市生活” , 使得她的感受方式、语言方式、写作方式都非常独特 。
于是还猜想 , 《不安之夜》这样的作品在莱纳菲尔德的文学谱系里可能也不会再有 , “接下去 , 她必定会走新的路 , 会有不停的创造 。 ”
“对年轻作家而言 , 开启一条写作之路很不容易 。 能通向未来的写作 , 肯定是能够忠于自己独特感受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写作 。 ”胡桑这两年关注青年写作 , 也关心“写作需要的知识是否可以更新了” , “以前的写作者要从文学史或者文学经典中获得知识 。 这两年由于网络兴起 , 年轻人不再只是通过文学传统获取写作知识 。 有时候刷朋友圈 , 看短视频或者玩游戏也可以 。 未来写作需要的知识 , 有可能不是通过阅读传统经典获得 , 而是通过生活里新的刺激 。 ”
在于是看来 , 《不安之夜》这本书对读者而言也将是一次新的刺激 , “看了这部小说 , 大家以后可能会渴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 ”
雅斯|从荷兰“90后”小说家莱纳菲尔德,看到一种面向未来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