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采访人员李静荆新年王琳李旭旭
已是深秋时节,但是一提起今年4月份第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还是异常兴奋。在潍坊滨海风筝放飞场,他们展示了一把“什么都能上天”。
坊间素有这样的说法:“世界风筝之都在潍坊,风筝生产基地在王家庄子。”据统计,目前王家庄子风筝生产加工企业有200家左右,网店1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生产能力8000多万只风筝,年产值2.8亿多元,年产销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如今,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们的风筝产业越飞越高。
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文章插图

王家庄子村一年做8000万只风筝。
产品升级,什么都可以飞
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由王家庄子一村、王家庄子二村、王家庄子三村、王家庄子四村组成。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生产的风筝放飞于世界各地的天空。
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文章插图

在王家庄子村国言风筝厂,挂着款式各异的风筝,满屋子300多个花型的风筝几乎都不重样。
国言风筝厂算是有着27个年头的老字号风筝加工厂。单单一款“蝙蝠”风筝,就经历了多次变形。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说,“蝙蝠”风筝素有“遍福”的寓意,造型简单,受顾客喜欢。国言风筝厂最初制作的手工版“蝙蝠”风筝款式和用料都十分简单,后来根据市场需求,“蝙蝠”风筝在造型、材料、技术等方面持续升级。
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文章插图

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
像“蝙蝠”风筝一样,国言风筝厂每一款风筝都经历了这样的更新换代,并且逐渐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王国言深感市场的变化速度之快,所以几乎每年都在更新,旧款式淘汰,新款式紧跟。在国言风筝厂,每年至少有12个花型注册知识产权。
风筝造型花样更新换代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升级。一个小小风筝,从印花、裁剪、缝制、穿边,到组装、质检、打包,就得十几道工序。王国言说,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这二十年变化令人不可思议。在生产车间,工人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缝制风筝布边。从手摇式缝纫机到脚踏式缝纫机,到电动式缝纫机,再到缝纫机全部电脑化,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文章插图

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硬核”手艺人的变与不变
王家庄子村一辈辈老手艺人将养家糊口的工艺做成了规模,推上了市场,并且在国际风筝节上走出国门。如今,传统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王兴胜就是为数不多仍然坚持做传统手工风筝的一位,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兴胜!走进宝藏村镇丨乘互联网东风,“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值2.8亿
文章插图

王兴胜的手工风筝作坊。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王兴胜正在做龙头风筝的骨架。院门口堆着的竹子,就是他扎风筝骨架所用的原材料。竹子都是从南方运来的,而且得要秋天的竹子,因为这时候的竹子韧性好,再就是方便去掉外皮,容易粘合。王兴胜今年45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着做风筝。王兴胜说,入门的基本功就是劈竹子。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竹子或者刀子划伤。扎制风筝首先要制作竹坯,将竹子劈开,去掉内层,还要用刮刀刮去外层的“毛坯”。王兴胜右手拿起特制的刀具,左手扶着两厘米宽左右的竹条,往下一拉就劈成了几毫米宽的竹条,动作十分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