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拈花弄玉、泼墨淋漓,这是大明文人沉淀在书斋岁月中的优雅。在山东博物馆明鲁王展中,有一件雅致无双的文房清玩——白玉花形杯,吐纳着六百余年前的书香墨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准确来说,它应该是一件玉洗。No!不是“玉玺”的“玺”,而是“笔洗”的“洗 ”。相比谐音兄弟“玉玺”的威严霸气,常居书房伴笔墨的玉洗,则显得更为清贵文雅,有种温润而泽的君子气质。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图|白玉花形杯 山东博物馆藏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考槃余事》中准确记载了笔洗的功能:“妙笔书后,即入笔洗中涤去滞墨,则毫不坚不脱,可耐久用。”古代人们通常用毛笔蘸墨进行书写,在每次写完字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清洗笔具,即涮掉笔毫上的余墨。这样能够有效地保护毛笔,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为下一次酣畅淋漓的书写做好了准备。而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笔洗,虽然不在“四宝”之列,却也是文人墨客书桌上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直至当代,学习书法国画的人们仍在广泛使用它。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图|白玉花形杯 山东博物馆藏笔洗多为敞口、浅腹,以钵、碗状居多,但制作并无严格的标准,小到掌中之杯,大到半亩方塘,可古朴简单,可精雕细琢,不拘材质、不限造型,可以说只要是能装水,就能作为笔洗使用。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曾留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史载他曾效仿“草圣”张芝,直接将池塘当成了天然笔洗,每天练完字就在里面洗涮笔砚,如此天长日久,直用到一池清水都变成黑色,留下了闻名千古的墨池。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图|白玉花形杯 山东博物馆藏后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实用的基础上,文人们又为笔洗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增加了其赏玩的功能,使之成为用于陶冶情操、装饰陈设的文房清玩。不足盈掌的白玉花形杯,显然就是一件兼顾了实用功能与赏玩功能的精美艺术品,其玲珑精巧、材质贵重,一身上下满满的贵族范儿。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笔洗的具体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濯笔洗墨”的意义上讲,它是随着毛笔伴生的产物,历史应该十分悠久。宋朝时期,随着书画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笔洗也随之风行一时。到了明朝,笔洗被列入《文具雅编》,在文房用具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瓷、玉、玛瑙、象牙、犀角等各种质地的笔洗层出不穷,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圆形、长方形、葵花形、荷叶形、莲花形、蔗段形等等,形态各异、雅致精美,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在各种笔洗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瓷洗了,历代名窑都有大量简洁实用、釉色绝美的瓷笔洗传世。其次则是玉洗,玉笔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无双”,匠人们会根据原料的特点因材雕琢,成品是一洗一个模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个性十足,基本不存在“撞衫”的可能哦。明代时期玉笔洗较为常见,器型高雅大方,雕琢的同时保留了玉本身天然的特质和美感,质地温润细腻,充溢着高雅之气。杯子@文化济南|这么好看的“杯子”,竟然是喝墨水长大的
文章插图
图|白玉花形杯 山东博物馆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代表的是君子之德,古人认为它温润而泽、清光内蕴,可以“和人之气血、善人之心性”,自古以来都作为身份地位的尊贵象征。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们对玉制品都非常推崇,而在装饰文房时,玉笔洗也往往是他们用来彰显品味与地位的标配之一。比如这件白玉花形杯的主人——明鲁王朱檀,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亲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