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红星观察|龚学敏,一位诗刊主编的理想和烦恼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四川省作协的小院里,《星星》诗刊编辑部就在一栋老房子的“隐秘角落”。
早上9点,坐地铁上班,半小时后,龚学敏走进主编办公室,按下电脑开机键,泡一杯茶,开启一天的日常工作。
在外界眼中,诗刊编辑就是读读诗,改改稿而已。但龚学敏却自嘲,他们属于“高风险低收入”行业,编辑们也全凭满腔热爱在坚持。何出此言?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刊主编的理想和烦恼。
诗刊|红星观察|龚学敏,一位诗刊主编的理想和烦恼
文章插图

诗刊主编的日常:
一首好的诗歌,是这样被发表的
龚学敏翻开厚厚的一沓“卷宗”,里面夹着编辑们的送审稿,每一位作者的作品上都贴了一张稿笺,上面有详细的处理流程:编辑先用黑体字写上选出的三首诗歌,并注明理由,副主编李自国用红笔二审,划掉了两首。最后还剩下一首诗,轮到主编终审。龚学敏读完后,他认可前面两位编辑的意见,有时也会从编辑们淘汰的诗中选出他认为的最佳,而这些处理流程都会被记录在案并存档。
每个月的投稿数以万计,他们只能选出一百多首。一边是被龚学敏“翻牌”的作品,另一边躺着的则是被“枪毙”的作品。
过去的投稿都是手写的,装进信封寄来,现在是电子文档了,有些作者会把自己所有的诗都打包发过来。大量的阅读经验,已经练就了龚学敏的“火眼金睛”,他瞟一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发现这首诗歌的亮点和作者的水平,如果第一眼能够吸引他,他再开始从头阅读。
有一位诗人的作品被全部“枪毙”了。他说,这一般是几种可能,一是诗写得不好;二是诗还不错,但是作者经常投稿,和以前比没有提高,他们希望督促作者去突破。
经常有朋友想要发稿,龚学敏无奈摇头,“我已经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了。”
经过终审,第二个阶段是清稿。他会把所有稿件退给编辑,重新回炉。值班副主编把筛选出的诗歌,根据不同栏目进行归类,再交由他审核,签字后进行校对,三校他还需要审核。也就是说,每一首诗歌,在印刷前,要经过主编三次过目。
【 诗刊|红星观察|龚学敏,一位诗刊主编的理想和烦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好的诗歌被漏掉了怎么办?“不会的。”编辑黎阳在一旁说,好的诗歌一定会被发现,他们有这个信心。
诗刊|红星观察|龚学敏,一位诗刊主编的理想和烦恼
文章插图

今年是《星星》创刊后的第64年,龚学敏在这里工作了12年。与他相处了12年的同事评价,龚学敏日常很随和,不过对编刊比较严格,看稿都非常仔细,对投稿的任何作者不敢怠慢,否则怎么对得起作者对《星星》的期待?
因为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挑刺”的也不在少数,审稿更是要小心。所以,龚学敏的行事作风低调保守,谨言慎行。即便如此,外界总是还有很多质疑,他一般都不去理会。“如此浮躁,诗坛又如何发展?诗歌怎么会好呢?”他说。
《星星》每年举办的各类诗歌活动,都是编辑部14位同僚一起完成的。最近,正赶上他们团队最忙碌的时候,2021年的星星大学生夏令营下周要在长春开营了,龚学敏正审稿,突然接了个电话,是长春方面的负责领导与他接洽活动事宜。挂掉电话,他还需要参加作协的会议。“我们编辑都是全能的,写诗,编辑,还要承办活动,能做这个工作不易,他们都是因为热爱诗歌在坚持着。”
来自主编的吐槽:
写诗的人最致命的,就是重复自己
在审稿的时候,龚学敏谈到选择的标准,“诗意,这是最基本的。”
至于什么是诗意?他说,诗意好像很难说,其实就是一种美。打个比方,就如《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如欣赏音乐,我们可能不懂交响乐,但是美的音乐大家都是能够感受到的,觉得这音乐好听就行了,感受到美就可以了,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读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