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程永新《若只初见》:八十年代造好的船,开启“时间的探险”( 二 )


程永新|程永新《若只初见》:八十年代造好的船,开启“时间的探险”
本文图片

程永新
就在上一周 , 《收获》创刊65周年特展在上海开幕 , 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 。 “我在《收获》工作四十年 , 老一辈知识分子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 是渗入灵魂的 。 老巴金讲的话也没有很宏大的哲学理念 , 他讲办刊物就是出人、出作品 , 另外一个就是把心交给读者 。 ”程永新说 , “我们做编辑的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让他们施展身手 , 发挥才华 。 ”
他还有一个比方 , “作品就是作家的女儿 , 姑娘要出嫁了 , 需要有人帮她化妆、打扮 。 这时候职业编辑出现了 , 他需要一个准确的审美 , 判断出什么样的装饰符合这个姑娘自身的特质 , 并带她走向更美的境界 。 ”
在角力中写出一代人的命运
“《收获》能够华丽转身 , 因为他的主编已经走在了文学潮流的前面 。”
水运宪说 , 比如《若只初见》这篇小说, 真的写出了一代人的追求、焦虑 , 以及他们的命运 。 它是一篇很积极的作品 , 积极不在文字上 , 而在一种情感上、精神上 , 这也给自己未来的创作观念和方向很大的启发 。 “文字也好 , 简洁 , 该省就省 , 不像我们生怕有些事讲不清 , 生怕遗漏了什么精彩的地方 。 实际上永新不会漏下真正精彩的东西 。 ”
程永新|程永新《若只初见》:八十年代造好的船,开启“时间的探险”
本文图片

今年3月 , 程永新最新小说集《若只初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在田耳看来 , 《若只初见》里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写出了一种分寸与冒犯在同一个场域里的张力 , 他在这种张力里找到了一种城市的感觉 。 “何为乡村文学 , 何为城市文学 , 这么多年我们把这个话题聊了无数次 。 但当我们要说到底哪一篇可以作为当下城市文学的范本 , 我们所有人都遭遇了失语 。 你可能写城市 , 但你文字中的城市和我印象中的城市相距很大 。 我甚至怀疑我们的文字天生印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 你把它组织起来表达当下的城市文化 , 甚至都不是文学的问题了 , 是汉语和汉字的问题 。 ”
但读了《若只初见》 , 田耳忽然感到或许城市和乡村的写作区别不在于时间和场域 , 更重要的是城市男女在分寸与冒犯之间的角力 。 “我的学生初学写作往往拘泥于自己的状态 , 但我想说写作和生活是有区别的 , 当你在生活中不能冒犯又想冒犯的时候 , 这一波力量的积蓄就应该在小说里爆发 。 ”
时间在每个人身上的流速
活动当天 ,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也来到了现场 。 他特别提到 , 程永新一开始不是编辑 , 而是一个写作者 , 在复旦中文系读书时写小说 , 写诗歌 , 写话剧 , 也导演话剧 。 “他和我们这里的所有人一样梦想成为一个作家 。 到了《收获》以后 , 他依然想成为作家 , 但文学编辑花了他很多的心力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永新是把自己所有的才华弥散到中国当代近四十年文学的进程中了 。 ”
王尧也欣赏《若只初见》带来了富有新意的人物形象与关系结构 , “人物关系结构的变化 , 是一个优秀小说家最成熟的一个方面 。 在实践中 , 永新对人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有了新的理解 。 ”
在小说里 , 王尧还看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 。 “我曾说我身上流淌的是八十年代的血 , 所以我们看许多问题都有八十年代这个参照性 。 我们会发现 , 《若只初见》几篇小说里都有一个潜在的八十年代 , 这一点特别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