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聚光灯|何为城市艺术家( 二 )


深圳也是一座公共意义上的城市 , 它的文化发展自然就和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联系在一起 , 深圳艺术家很容易被一种公共空间的文化需求所带动 , 从而构建了城市的公共文化 。 比如我们在深圳湾1号讨论城市艺术家这个话题时 , 我们不会忘记这里被认为是深圳房价的天花板 , 但它如何成为城市文化的天花板 , 输出价值观 , 影响城市文化的“流速” , 这个就需要文化和艺术的介入 , 更需要对当下文化作出选择和判断 。 深圳湾如今是一个景观意义上的地点 , 它如何成为文化和艺术意义上的坐标 , 是不是深圳要去考虑的问题呢?如果将它和西湖放在一起比较 , 深圳湾是否能够像西湖一样滋养和影响一座城市?
需要一种“我城”的热爱和公心
艺术家打开工作室 , 在城市的背景下工作 , 并非意味着艺术家就成为城市活动家 , 我认为城市既要释放需求 , 也要清醒地判断什么是真实的需求 , 什么是城市面向未来的需求 。 有些需求是否只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欲望 , 它是否只是在做一种“皮相” , 而没有着眼长远的构建和沉积 。
这其实就考验着深圳 , 也考验着深圳的美术馆、研究所等公共机构 , 他们能否担当得起“文化基座”的作用与价值 , 他们是否在做梳理 , 在做研究 , 是否在向外面阐述与传播 。 如果没有一种面向城市文化基础建设的工作(这里的基础工作 , 并非盖房子 , 而是指对人的培养与提升 , 指的是在文献梳理、个案和专题研究与展示、公共收藏以及教育创新上的扎实工作) , 如果没有一种“我城”的热爱和公心 , 城市艺术家只会成为“项目型艺术家” , 城市艺术成为“城市项目” 。 这样走下去 , 深圳只会成为一个以艺术之名的淘金胜地 , 而这座城市的文化最终所得 , 不过就是落下一座开采一空的荒山 。
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到深圳文化和艺术发展的特征 , 顺势而为 , 也需要警惕它 , 并以历史的判断力和未来的前瞻性 , 在城市文化快速塑形的过程中 , 小心谨慎地构建它的地基与结构 , 既不能刻板僵化 , 也不能随风飘摇 。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