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翻译研究:何为学者的使命?

|梁志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翻译研究:何为学者的使命?
本文图片

梁存秀(1931—2018) , 笔名梁志学 , 是我国著名的德国哲学翻译家、研究家 ,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1960年以后 , 曾担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 ,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 ,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常务副主编 , 主持翻译并出版多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 并撰有相关的研究专著 。 梁志学先生既是翻译型的研究家 , 也是研究型的翻译家 。 他为人极具学者风骨 , 为学满怀热忱 , 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
1.翻译与研究并进
1956年 , 梁志学从北京大学毕业后 , 来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 恰逢贺麟系统讲授黑格尔哲学 , 北大哲学系主任郑昕讲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 刚刚毕业的梁志学成为了两位教授的助手 。 这段经历让他对德国古典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 名师的引领使他的理论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 后来 , 他秉承其师贺麟的治学传统 , 进行了大量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 。 他本人的治学风格正是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范例 。
哲学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 需要译者既精通专业内容 , 又能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平实流畅的汉语而不失其本意 。 在20世纪下半叶 , 中国的德国古典哲学译介方兴未艾 , 很多术语从来就没有人翻译过 , 需要译者创造性地转译为汉语 。 这就需要再创造 , 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中文翻译方式 , 创造现代中文学术术语和学术语言 , 例如扬弃、自在、自为、映现、反思等 。 这种翻译其实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研究工作 。 遗憾的是 , 在我国学术界 , 译著至今一般还不算个人的学术成果 。
早在1976年 , 梁志学就与薛华合作翻译了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 。 这是国内最早译出的谢林的完整著作 , 而且所用的底本跟当时德国同行使用的一样 , 是奇形怪状难以辨识的德文“花体字”版 。 此书的出版为改善当时乃至现今国内学界重康德、黑格尔而轻谢林的状况作出了重要贡献 。 之后 , 梁志学与夫人沈真合作翻译了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1980)和《人的使命》(1982) 。 这些经典译著的问世鼓舞了众多中国学者 , 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至深至远 。 1980年 , 梁志学与薛华、钱广华、沈真合作完成了黑格尔《自然哲学》的翻译和注释 , 此后又翻译了克劳斯的《从哲学看控制论》(1981) , 参与翻译了马赫的《感觉的分析》(1986)等著作 。
1986年3月 , 梁志学开始着手翻译和出版五卷本的《费希特著作选集》(修订版更名为《费希特文集》) 。 他组建了费希特翻译课题组 , 真正贯彻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治学原则 。 他主持并参与翻译费希特的著作 , 作为主编对所有译稿都一字一句地根据德文校改 , 并编撰几乎全部译著的注释 。 他在翻译《费希特著作选集》的基础上 , 撰写了三部研究费希特的著作 , 分别是《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1991)、《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1995)和《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2003) 。 这些著作全面而系统地向国内学界介绍了费希特的知识学 , 具有开创之功 。 以费希特为切入点 , 梁志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视野开阔 , 博大精深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自然哲学中的目的性与因果性》《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的进化和退化》《康德早期的自然哲学著作》《谢林哲学思想演变简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智直观》《略论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的发展》等论文充分展现了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