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三 )


与此同时 , 全剧布景写意 , 舞美精致 , 音乐更是精彩 , “蓝蓝天、水涟涟”等诸多唱段琅琅上口 , 令人闻之难忘 , 一听就会 , 甚至还上了抖音热门 , 被许多年轻人学习传唱 。 这本身也体现了戏曲艺术曾经的“流行性” , 无论是历史上“家家‘收拾起’ , 户户‘不提防’”的全民痴迷 , 人人会唱的盛况 , 还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 , 个个会哼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历史证明 , 戏曲艺术若要得到大众审美的认可与喜爱 , 好听、易学的唱段必不可少 , 这是该剧成功破圈 , 引起热潮的一项重要因素 。 除此之外 , 在文本上 , 突出文采的同时 , 删繁就简 , 多依靠音乐与表演衔接 , 唯美、传神 , 令人赏心悦目 , 使得情节和台词的密度大大降低 , 也为之后影片成功营造空灵写意的审美意境提供了充足空间与必要条件 。 可以说 , 从舞台剧到大银幕 , 《白蛇传·情》紧扣一个“情”字 , 不愧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戏曲艺术佳作 。
|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本文图片

文学名著 , 青春表达
台上 , 芸娘握着沈复的手一笔一画写下无限深情;台下 , 观众的心也随之起起伏伏一唱三叹……这是新编昆剧《浮生六记》在上海大剧院的二度上演 , 尽管已是修改后的2.0版 , 但自开票以来 , 连续几场演出的票早早售罄 , 连加座也在半天内全部卖完……何以一部新编昆曲 , 又一次成为演出市场的大热门?归根到底 , 依托名著 , 以情动人 , 精致体现 , 青春表达 , 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一个可以用真爱修复生活的作品 , 能够让千疮百孔的灵魂得到片刻喘息 。 ”业内戏曲专家曾如此评价这部昆剧 。 散佚残卷《浮生六记》素有“小红楼梦”之誉 , 清代文人沈复在其中记录了他与妻子芸娘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 。 这是一部有着浓浓情感却没有巨大戏剧冲突的文学名著 , 淡雅、清隽 , 耐人回味 , 却很难用强调情感波澜的戏曲加以体现 。 作为自传体笔记式作品 , 散文体的叙述方式更是鲜有戏剧冲突 ,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原样搬演于舞台之上并不合适 。 因此 , 编剧罗周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 , 不完全拘泥于原著具体文字 。 “沈复用他的书写成就了他和芸娘的永恒 , 他用文字实现了永远不会被扑灭的‘生’ 。 我想表达的是文学对于死别的超越、爱对于死别的超越 , 而并非在舞台上对原著进行戏曲化的演绎、简单再现两人的日常生活 。 ”于是 , 最后呈现的昆剧《浮生六记》 , 不是简单地将原著进行戏曲化呈现 , 而是对沈复写就《浮生六记》之心情的触探和还原 。
全剧采用“五折一余韵”的传统戏曲结构 , 分别为《盼煞》《回生》《诧真》《还稿》《纪殁》 。 一开始 , 芸娘已然辞世 , 沈复提笔写作悼念亡妻 , 剧中借鉴了《土拨鼠之日》《恐怖游轮》等影片的“时间循环”概念 , 芸娘永远被困在她死亡的那一天 , 不断死又不断生、不断生而不断死……“陌上花开矣 , 君可缓缓归”, 大幕拉开时 ,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小生名家施夏明扮演的沈复在屋里踱步 , 一夜五更 , 今是芸娘回魂的夜 , 沈复从一更等芸娘直到天明 。 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揪住沈复的心 , 但芸娘已离世 , 不会来了 。 沈复备好了衣裳脂粉、芸娘最爱的食物 , 也没有等到爱妻魂归……最终,沈复提笔忆往昔 , 不知不觉喝了个酩酊大醉……此刻,旦角名家、梅花奖得主单雯饰演的芸娘风姿绰约飘然登场 , 轻叩门 。 究竟是梦还是现实 , 一时间让观众感到了恍惚 。 只见芸娘翩然回转 , 娇娇楚楚、真真切切地现身眼前 , 仿佛从没离开过心爱的丈夫一样 。 这时台上灯光转暖 , 一卷薄绢似真似幻出现在背景当中 , 相思落到笔下见诸纸上 , 沈复以文字“创造”了一个“芸娘”——于是观众和台上的沈复一起 , 去回忆他与芸娘的点滴过往 , 分享那些快乐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