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五 )


放眼全国 , 上海越剧院无疑是最适合排演这部小说的戏曲院团 。 首先是剧院历史悠久、风格鲜明 , 从《红楼梦》《梁祝》到《西厢记》 , 无不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来 , 既突出剧种、流派艺术特色 , 又兼顾古典题材的当代审美表达 , 从而形成一部部经典之作 , 堪称家喻户晓 , 久演不衰 。 其次 , 上海越剧院人才济济 , 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汇聚一堂 , 流派、行当齐全 , 原著小说人物丰富 , 性格鲜明 , 在剧中相对应的流派就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旦角的王派、傅派、袁派、金派、吕派 , 小生的徐派、范派、陆派……一应俱全 , 仿佛一次越剧流派艺术的盛宴 。
|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本文图片

最终呈现于舞台上的越剧《甄嬛》 , 流派纷呈 , 行当齐全 , 在剧情上安排得也十分巧妙 , 起到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效果 。 上本以群戏为主 , 表现少女初入宫廷遭遇的第一次纯美爱情与人生磨难 , 因此由靓丽照人的年轻演员担纲 , 既发挥青春优势 , 又通过难得的原创大戏磨练新生代 , 剧情自“惊鸿一瞥”到“失子离宫”、“风雪合情”再到“死心回宫” , 主要情节全部包括 , 最终戛然而止在“滴血验亲”的重要环节 , 引人入胜 。 而下本中 , 角色渐从青涩走向成熟 , 戏剧冲突加剧 , 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层刻画 , 表演难度较上本陡然提高 , 因此由中生代演员先做“示范创作” , 情节则更集中 , 浓缩在了甄嬛、皇帝、清河王、华妃四人身上 , 充分发挥越剧擅长在简单的人物线条里 , 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 , 借以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特色 。
【|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引领审美 , 开拓市场 , 八年来 , 越剧《甄嬛》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进着 , 从开驻场演出先河 , 到两度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 , 乃至在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 成功“征服”了见多识广的各路专家以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戏迷 , 特别是年轻的戏迷 。 据调查 , 多场演出下来 , 剧场里的“黑头发”明显多过“白头发” , 从职场白领到高校师生 , 不少年轻人因为《甄嬛》而爱上了越剧 , 爱上了越剧的演员 , 相继自发成立了不少粉丝团与网络社区 , 一时间 , 越剧因《甄嬛》而呈现出“逆生长”的良好趋势 , 许多唱段不仅吸引业余戏迷广为传唱 , 甚至还引来潮剧、粤剧等兄弟剧种专业院团的移植、改编 , 可谓影响深远 。 正如编剧李莉所说的那样:“从踏入上海这座城市开始 , 越剧就一直以市场为创作和演出的导向 , 这是越剧能够成为最有观众基础的戏曲剧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我个人认为戏曲的生命力应该在市场 , 只有有了市场 , 才能推进创作 , 才能促进人才成长 , 这是不能分割的 。 没有市场 , 演员得不到锻炼 。 如果戏曲没有市场 , 很难走得远 。 ”(采访人员 王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