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四 )


全剧最感人的一场戏在第五折《纪殁》 , “忆一事 , 记一事 , 记一事 , 便少一事” , 书稿即将完成之际 , 沈复始终不愿将芸娘离魂那日的情景写下 , 故而芸娘也永远被困在她死亡的那一天 , 时间循环往复 , 只有沈复能打破这个局面 , 但需要做出断念永诀的牺牲……最终 , 沈复告诉芸娘 , 她非人非鬼 , 而只是他的书中人 。 他一日不落笔 , 她就一天不死 。 因为沈复在书中构筑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世界 , 在那里 , 他与芸娘终于能“生生世世为夫妇”了 。 然而 , 他并非不知道那是虚幻的世界 , 他亦在回忆中受尽煎熬 。 而他最不能忍受的是 , 心爱的芸娘永困于临死之日 , 承受病痛折磨 。 于是 , 他动笔记下她的死亡 , 以自己无尽相思之苦 , 免去她困顿之痛 。 只见舞台上 , 沈复与芸娘并肩而坐 , 一如往昔 , 两人携手 , 写下芸娘最后要说的那两个字——“来世”……那超越时间又终为现实所困的爱与遗恨 , 在此刻达到高潮 , 台上台下 , 无不热泪盈眶 。
到了最后的《余韵》 , 久久不能释怀的沈复含恨离世 , 最终得偿夙愿 , 与心爱的芸娘手牵手“回到书中” 。 一往情深的沈复 , 温柔可爱的芸娘 , 仿佛就在那里静静地 , 永恒地生活着 。 观者也忍不住相信 , 他们真的去了一个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 没有“坎坷记愁”的世界 。 现实里没有起死回生的童话 , 但逝去的美好却能在文字中得到永恒 。 舞台上的夫妇俩虽清苦却喜乐的美好爱情让观众羡慕不已 , 然而二人却终不能携手一生一世的遗憾也让观众跟着扼腕叹息 。
人间至美 , 不过凡常 。 尽管是被赞誉为三百年来“最美好的爱情” , 其实《浮生六记》书中并未有多么波澜壮阔的大场面 , 而是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 , 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 沈复与芸娘情投意合 , 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 却也半生困苦 , 若干烦恼……新编昆剧《浮生六记》 , 以其真挚、深沉、浓烈的情感 , 唯美、青春、浪漫的表达 , 而成为一部高品质的舞台艺术作品 , 令人难忘 。 原来 , 这种“世间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哀伤之感 , 不仅在好莱坞大片中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 也能在当代戏曲舞台上 , 引人流下伤心痛楚的一掬清泪 。
|传统戏曲的青春之路
本文图片

引领审美 , 开拓市场
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越剧不卖座的话 , 戏曲在上海就没啥指望了 。 ”虽然偏激了点 , 却如实反映了越剧在上海演出界的市场地位 。 事实上 , 在《白蛇传·情》《浮生六记》《临川四梦》等作品引起轰动之前 , 上海越剧院排演的新编上下本古装越剧《甄嬛》早已成为极具票房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戏曲作品“爆款”了 。
越剧《甄嬛》改编自流潋紫的小说《后宫·甄嬛传》 , 舍弃了电视剧版的清宫装 , 将时空定位在了“大古代” , 人物造型取汉唐的华丽大气 , 情节上删繁存精 , 分上下两本 , 保留了原著中最精华的人物和情节 。 值得一提的是 , 全剧以情字为核心 , 将原著中的“宫斗”情节大幅修改、删减 , 着力刻画剧中人的情感经历 , 发挥越剧擅长抒情的特点 , 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姐妹情 , 既忠实于原著 , 又具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 不失为高明之举 。
该剧上本由青年“王派”花旦李旭丹领衔 , 集合了杨婷娜、王清、王柔桑等一众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 , 辉映舞台 , 而由上海越剧院优秀中生代表演艺术家王志萍、钱惠丽、黄慧、陈颖等名角担纲主演的下本 , 则恢宏大气 , 动人心弦 , 可以说 , 上下两本集结了上海越剧院一众优秀演员 , 各具看点 , 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 对此 , 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 , 传统戏曲如果没有新的视角 , 很难会有突破 , 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当代观众有互动 。 这本戏之所以受欢迎 , 还和作品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 。 该剧一度和二度创作都很讲究 , 而唱腔流派的精准、演员表演的到位以及服装舞美方面的精致等 , 都是这部戏热度持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