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否定与留白之美( 三 )


日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否定与留白之美
本文图片

龙安寺方丈
日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否定与留白之美
本文图片

后园里一角黄 叶和红叶充盈 的图画在檐柱 中被框出来 。
日本自古以来尊崇奇数 , 有不被拆分的意思在里面 , 是所谓“七五三思想” 。 龙安寺石庭的 15块石头就来源于此 。
我是在造园家重森千青的书里看清楚了这15块石头的模样 。 重森千青的祖父是造园巨匠重森三玲 。 千青出身造园世家 , 家学深厚 , 又在造园这一行深耕多年 , 且探访庭园的时候 , 因为是专业人士 , 能够去一般游客去不了的位置和角度观察研究 , 所以他谈日本著名庭园的书是爱好者一定要读的 。
龙安寺石庭的石堆 , 分为五堆 , 五个石组 。 第一组由五块石头组成 , 是石庭的视线中心 。 第二组是围墙边的两块石头 , 横石和立石的摆放组合 。 第三组由三块石头组成 , 自由摆放 。 第四组是两块石头 , 摆放方式为伏石和立石 。 第五组是一块立石和两块平石的组合 。 这些石头的材质也都不太一样 , 有青石 , 也有燧石岩 , 如果去掉经年包裹的地衣和苔藓 , 颜色也会不一样 。 至于说怎么去理解这些石头的形状和摆放方式 , 虽说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 , 岛屿或者远山什么的 , 但我觉得 , 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且因人而宜 。 龙安寺石庭比起其他的枯山水更显“枯”意 , 由枯生盈 , 想象力在此可以大有作为 。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平安王朝后期橘俊纲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中 , “于无池无遣水之处立石 , 号曰枯山水” 。 其实 , 在平安王朝时期 , 枯山水仅为造庭的一种形态 , 或者说是并不重要的一个局部的形态 , 彼时的造庭还是以丰饶的池泉回游式为重点 。
公元6世纪 , 佛教从中国传至日本 。 公元13世纪 , 禅宗从中国东渡而至 , 在佛教的基础上在日本开始生根发展 。 此时 , 恰是镰仓幕府时期 , 时代氛围已不复平安贵族时期的雍容舒缓 , 武家当政 , 贵族没落 , 禅僧成为当时精神生活的引领者 , 庭园作为禅宗之外化的形态 , 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 , 直到室町幕府时期 , 产生了“枯山水”这一日本独具的庭园美学作品 。
枯山水的产生 , 除了精神气质需求之外 , 跟其他任何事物的成因一样 , 都有客观原因 。 室町时代 , 禅宗发展迅速 , 拥趸甚众 , 于是很多禅寺由草木丰沛的山野之地迁移至都市之中 , 成为精神生活的中心 , 禅寺自然景观的局限也就随之而来 。 跟把大自然浓缩于尺幅有限的纸上 , 再加以黑白抽象手法的水墨画一样 , 枯山水的出现也是出自同一思路 。 从方丈看出去 , 门窗的框架自然成为边界 , 枯山水也就是一幅水墨画的意思 。 当然 , 尽可能地绕过感官的汲取方式 , 从简素单调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极大满足 , 这当然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
日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否定与留白之美
本文图片

龙安寺石庭中“枯山水”
枯山水的视觉主体由白砂构成 , 也就是花岗岩碎石 。 过去用的都是京都产的“白川石” 。 现在白川石禁止开采了 , 就采用其他地区可以开采到的花岗岩碎石以代替 。 有的枯山水会用锈石花岗岩砾 , 庭面呈铁锈色 。 采用河底淘捞上来的河砂作庭的 , 因为颜色更深 , 一般用于露地(茶庭) 。 枯山水的要诀之一在于象征水面的白砂地上的砂纹 , 因是禅僧用扫帚勾画出来的 , 所以也叫“帚痕” 。 枯山水只能旁观 , 不能进入 , 就是因为要保护这些精心勾画的砂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