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否定与留白之美

【编者按】侘寂、幽玄、意气、物哀 , 一直是日本美学标榜的特质 , 不仅在日本古典文学和建筑中 , 在现代的日本艺术家的作品里 , 也能寻觅到这种意识的传承 , 并且深受许多人的喜爱 。
作家洁尘就用十年的时间 , 亲历日本四大岛上的各个艺术现场 , 南起濑户内海的冈山、高松 , 北至北海道的札幌、富良野 , 途经大阪、京都、奈良、东京、金泽、黑矶、仙台、金木、青森、名古屋等地 , 寻访几十位建筑家、艺术家 , 绘制了一幅全面的日本文学艺术行走地图 。
书中上编为庭园笔记 , 深度探访日本18座古典庭园:龙安寺、桂离宫、大觉寺、天龙寺、青莲院、银阁寺、高台寺、建仁寺、南禅寺、知恩院、无邻庵、寂光院、妙心寺、醍醐寺、唐招提寺、法隆寺、金刚峰寺、平等院 ;下编为巡馆散记 , 探访日本26家著名美术馆 , 如丰岛美术馆、丰岛横尾馆、犬岛精炼所美术馆、北斋美术馆、后藤纯男美术馆、根津美术馆、 MOA 美术馆、 金泽汤涌梦二馆、弥生美术馆 · 竹久梦二美术馆等等 。 从文学到艺术 , 从庭园到美术馆 , 从传统日本到现当代日本 , 在行走、拍摄、回忆、思考的过程中始终与艺术对话 , 与自己对话 ,
经出版社授权 , 本文摘录其中《龙安寺》一章(因篇幅所限 , 略有删减) , 被誉为日本庭园枯山水最高杰作的龙安寺石庭体现了怎样的留白艺术?跟着作者的脚步 , 一起去探寻吧 。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晚春》 , 有一场戏 , 行将嫁女的老父亲和好友 坐在京都龙安寺石庭前聊天 , 感叹先是担心女儿嫁不出去 , 真的要出嫁了心里又很不是滋味 。 镜头在老父亲、好友 , 还有石庭之间切换 。 父亲的寂寞难以言传 , 小津是这样传递的 。
龙安寺石庭 , 建于1450年左右 , 是日本庭园枯山水的最高杰作 , 迄今查证不出造庭师是谁 , 但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谈论日本庭园的书里 。 它位于京都西北部 , 离金阁寺很近 。 很多年前 , 我读日本著名作家室生犀星的《造园的人》 , 读到他谈论龙安寺石庭 , 认为其体现了一种高雅不俗的“石庭精神” 。
耐得住寂寞的人 ,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具有石庭精神 。 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 , 我蹲在地上与庭石相对而视 , 并且当瞬间瞥见它们那极为和蔼可亲的姿态时 , 顿时觉得自己看到了达观者们的内心世界 。
读室生犀星这些文字的时候 , 我没想到以后我也有机会到现场亲眼看一下这个著名的石庭 。 后来我到了龙安寺 , 发现完全无法“蹲在地上与庭石相对而视” , 因为观看方式是从台阶上往下斜俯视 , 角度不大 , 二三十度左右 。 而且 , 石庭根本不能进入 。
虽然有这些阻隔 , 但相对而视基本上是可以的 。 于是我坐在石庭台阶上 , 与石头们相对而视 。
然后......
后来 , 我在读园艺家堀内正树的书时 , 读到他谈论京都龙安寺石庭的一段话 :“无论是谁观赏过这个庭园 , 心里都会有种无法得到满足的寂寞与空虚感 。 觉得缺少东西 , 却不知应该加些什么 。 石庭中弥漫着一种拒绝添加的紧张感 。 ”
这段话让我心里“哎呀”了一声 。 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到面对这个石庭时感到紧张 。
2016年深秋 , 我第一次到龙安寺 , 面对石庭 , 真有点焦虑 。 但我有点不敢面对这种情绪 。 龙安寺石庭是枯山水的首选代表作 , 对其解读甚为丰沛 , 会在宁静、平静、沉静、幽静等各种与冥想禅思的描述中层叠 , 有了这样的阅读前提 , 当面对龙安寺石庭时 , 如果产生了跟静无关 , 甚至对立的各种联想 , 似乎是不被自己允许的 。 就譬如睡眠 , 不管是深睡区还是浅睡区 , 你总得进去才叫睡眠 , 否则就是失眠 。 但我面对龙安寺石庭时 , 就有这种类似失眠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