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网络文学只是“网罗文学”?网文影视化谨防掉入“魔改”怪圈( 二 )


第一种看法是 , 网络只不过为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和发展机遇 , 而网络文学的重心还是文学 。 既然网络文学还是文学 , 使用已有评价标准衡量即可 , 无须另设其他标准 。 与此相反的是第二种看法 , 论者主张网络文学已然表现出诸多新质 , 因而以往的评价标准不再适用 , 构建新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 第三种看法则颇有折中、调和的意味 。 持论者基于对网络文学复杂性的认识 , 倡导将传统的批评标准和新的批评标准综合 , 以形成合理而可行的评价体系 。 在实践层面 , 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引入数学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 , 先将网络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版权运营情况及作品信息等归为一级评价指标 , 再将各类一级指标细化为若干二级指标 , 并明确所有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 。
有关网络文学评价的分歧 , 正根源于网络文学快速生长所产生的迷惑性 。 由于网络文学在发展中既携带着某些新媒体、新技术的新能量 , 又创造了文学阅读和传播的新纪录、新景观 。 许多论者在言说时往往不自觉地滑向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区别的探讨 。 有必要看到 , 不管评价何种文学 , 核心问题仍然是评价其意义和价值 。 面对浮华喧嚣的网络文学 , 论者尤其需要冷静而具有穿透性的目光 。
美国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曾谨慎地发出告诫:“我们必须既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又防止虚假的绝对主义 。 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累积过程之中 , 它反过来又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 。 ”上文提到的前两种观点 , 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绝对主义”的倾向 。 第三种观点则有“相对主义”的弊端;某些论者所罗列的评价指标之多 , 简直令人怀疑他们根本没有标准 , 同时疑心其所从事的工作是化学分析而不是文学研究 。
为规避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风险 , 韦勒克提出“透视主义”的方法:“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 , 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那个时代和以后历代的价值 。 ”他主张将各种类型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 , 进而观察这一整体在不同时代如何发展变化 , 并在互相比较中发现文学的可能性 。 尽管他所论对象是已有若干历史积累的作品 , 但其方法仍有启发意义 。 我们评价网络文学 , 既要向前看 , 追问它是怎么来的;还要着眼当下 , 探究它反映了什么;更要向后看 , 思考它能留下什么 。
网络文学本身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文学新质素
目前 , 对于网络文学与当下的关系 , 已有不少论者进行了较为通透的理论阐释 。 相比之下 , 网络文学从何而来、能为将来留下什么 , 还需要更多思考 。 其中 , 有两个重要问题无法回避 。
其一 , 网络文学新吗?或者说 , 网络文学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了新质?网络文学并非凭空生长 。 就目前网络文学中最热的两种类型而言 , 言情小说显然与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一脉相传 , 玄幻小说与志怪文学传统血肉相连 。 从题材来看 , 只有极少数作品真正具有开创性 , 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模仿和跟风之作 。 从思想观念来看 , 仅有极少数作品体现出对人之生存体验的某些新思考 , 而绝大多数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观念偏颇:从片面理解人性到盲目信奉宿命轮回和因果报应 , 从张扬复仇正义和暴力行为到宣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 , 不一而足 。
在文学技法方面 , 网络文学更难说展现了何种新质 。 有人认为 , 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多有出彩之处 。 我们承认少数杰出者堪称精心结构之作 , 但话说回来 , 精心结构只是长篇小说基本的艺术要求 , 并不必然意味着艺术创新 。 那些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 , 洋洋洒洒而没有结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 更常见的情形是 , 由于缺乏足够精细的规划 , 又加上“催更”压力 , 作品连载中往往出现线索脱节、前后矛盾、局部肿大等问题 。 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 , 充分展现了文学活动的新特点;至于网络文学本身 , 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文学新质素 。 退一步说 , 网络文学果真全新而有无限可能 , 那么评价网络文学就应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 , 而不是构建固定标准 , 甚至将这些标准体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