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网络文学只是“网罗文学”?网文影视化谨防掉入“魔改”怪圈( 四 )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 , 评论家、研究者确实存在着“老虎吃天 , 无从下口”的感觉 。 更重要的是 , 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商业文学 , 有不同于传统纸质文学的作者、作品和读者群 , 也有着和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生产、流通、消费、接受、传播等机制 。 这个机制是传统文学批评家不太熟悉的 。 在这个机制中 , 批评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 甚至手足无措 。 网络文学就是汪洋大海 , 批评家的批评犹如大海捞针;网络文学也如无垠的沙漠 , 批评家的批评就是披沙拣金 。 于是 , 他们对网络文学批评拒而远之 , 畏而避之 。 应该说 , 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 , 对于批评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 它检验着批评者的耐力、毅力和恒心 。 因为没有阅读 , 何谈批评 , 何谈引导 , 何谈引领风尚?
正视网络文学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有人形象地说 , 网络文学犹如房间里的大象 , 你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 面对网络文学 , 批评何为?批评家何为?这是摆在每一个批评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 只有直面网络文学 , 重视网络文学批评 , 不回避 , 不退缩 , 迎难而上 , 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 同时 , 探索解决网络文学批评滞后、发声微弱的对策 , 更显得意义重大 。
不论和网络文学庞大的作者群、读者群、产量和类型的多样相比 , 还是和纸质文学批评队伍相比 , 网络文学批评队伍都显得严重不足、势单力薄 。
网络文学批评队伍 , 从批评主体身份划分 , 可以大致分为四支队伍 。 一是网民在线批评队伍 , 虽然人数最多 , 但他们的“段评”过于主观随意和自由率性 , 也有信口开河、褒贬失当、哗众取宠等弊端 。 二是媒体批评队伍 。 这是一支重要的批评力量 。 他们依托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平台 , 对网络文学创作、评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 也及时展开评论 , 新闻性、时效性是他们的优势和职业本能 , 但媒体批评者的兴奋点多在“新闻”上 , 深度剖析、学理式研究比较稀缺 , 况且他们也并非只专注网络文学批评 。 三是文艺界批评队伍 , 主要包括供职于各级文联、作家协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学中心等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 这是一支生力军 , 他们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敏锐的文学眼光 。 然而他们对网络批评不一定全身心投入 。 四是学院派批评队伍 , 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组成 , 应该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主力军 。 但他们大多重视“经营”纸质文学研究的“一亩三分地” , 真正涉足网络文学研究的少之又少 。
上述四支队伍看似庞大 , 但真正投身网络文学批评并持续研究的还非常有限 。 正如有论者所说 , 批评家中时下能持续在网络文学领域前沿发声的累计不过二三十人 , “以至于在各种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见到的总是老面孔” 。
网络文学批评需要依靠机制保障和政策引导 , 依靠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学批评环境 , 以吸引更多的批评家投身其中 。 比如 , 要完善网络文学批评人员的学习、培训、奖励、激励机制 , 健全网络文学评论成果的认定机制等 。
网络文学犹如汪洋大海 , 只有置身其中 , 才能感受到它的汹涌澎湃 , 才能搏击冲浪 。 网络文学批评自然离不开网络 , 要用网络的形式展开网络批评 。 因此 , 需要从上网开始 , 从阅读出发 , 走进网络文学现场 , 积极在线上展开批评 , 充分利用手机、微博、微信、贴吧、网站等阵地发声 , 也可以在文学网站、学术网站等开办专门的批评栏目 , 多方面、全方位加大线上批评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