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个人 , 一生中又能过几次“清明”呢?所以他不光与这些亲人再也见不着面了 , 就连想要沉浸在悲痛之中 , 放下一切事务专心去追思他们的日子 , 也所剩无几了 。
本文图片
这是对这首诗的一种解读 , 不过如果光把这首诗作如此理解 , 就显得肤浅了 。 下面我们把“清明”二字 , 当成“对人生之短暂 , 清醒明白的认识” , 来看这首诗 。
当苏轼看到满城柳絮飞舞 , 梨花一树洁白的时候 , 已经预见了东栏梨树那一树的洁白 , 将在不久的将来 , 迎来凋落满地的结局 。
“预见死亡” , 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 何况还是“预见”美好事物的“死亡” 。 因此苏轼说 , “惆怅东栏一株雪” 。
不能预见死亡的人 , 固然可以活得很开心 , 但是与此同时 , 他们也不会懂得珍惜与呵护那些美好的事物 。
所以苏轼说 , “人生看得几清明” 。 就是说 , 对于人生的短暂易逝 , 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看得透彻、明白 。
唐朝杜牧在《初冬夜饮》中说:“砌下梨花一堆雪 , 明年谁此凭阑干 。 ”苏轼写的这首《东栏梨花》 , 显示是受到了杜牧的影响 , 有所借鉴 。
本文图片
杜牧诗中的“梨花” , 虽然指的并不是真正的“梨花” , 而是指白雪的本身 , 但要他想要表达的伤感情绪 , 却很相近 。
苏轼化用句子非常巧妙 , 成功运用“明清”一词 , 替 《东栏梨花》制造出了双重意象 , 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
前面我们提到过 , 苏轼这首诗是《和孔密州五绝》当中的一首 。 孔密州名叫孔宗翰 , 是孔夫子的四十六代孙 。
孔宗翰 , 在接替苏轼赴密州上任之前 , 曾经在虔州当官 , 为老百姓干过不少实事 , 也是一名清官 。
孔宗翰到密州上任的时候 , 他把自己画的《虔州八境图》送给苏轼当礼物 , 并请后者在画上题诗 , 所以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作品 。
因为是写给朝中同事的作品 , 苏轼不太可能在这首诗里 , 自顾自地去舔舐自己的伤口 , 所以要理解这首诗的创作主题 , 还是落脚在对“清明”二字的理解上 。
本文图片
苏轼到密州当太守 , 主要的原因是与朝中的新党不和 , 所以自请外放为官 。 他一早就对北宋的政治不满 , 年轻的时候 , 曾经写过不少类似白居易风格的作品 , 比如《吴中田妇叹》 。
这一切都表明他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担忧 , 他仿佛能预见到这个王朝继续这样下去 , 不久就会走向毁灭 , 于是隐晦地借《东栏梨花》 , 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忧思 。
可惜苏轼没有把这种隐晦的风格坚持下去 , 由于他更多涉及现实的诗歌都写得过于直白 , 后来终于被人抓住了把柄 , 构陷下狱 , 人生从此发生巨变 。
结语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经指出 , 诗歌应该以藏而不露 , 涵义隽永为美 。 写诗的人必须能通过诗中的意象 , 去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 并产生感动 , 这样的诗才是上品 。
不过当我们阅读古人的诗作时 , 经常会见到许多名家的诗歌 , 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 有时只是情绪感染力较强 , 或者炼字炼得好 , 也能获得认可 。
尤其是宋代的诗人写诗 , 注重“说理” 。 为了文以载道 , 对炼词、炼句以及抽象的“意象” , 就不如前代的来得在意了 。
- 苏轼|“鸡肋”晁补之眼中的苏东坡
- 苏轼|苏东坡的一生是怎么做到“自我治愈”的?
- 苏轼|读书|费勇:苏东坡的一生如何“自我治愈”?
- 斯蒂芬·库里|斯蒂芬·库里需要连续投丢500个三分球才能低于雷·阿伦职业生涯的3分命中率
- 苏轼|读一读人间佳句50句,让人感觉安宁
- 林凯龙|画家林凯龙作画逾百幅“表白”苏轼,创新传承苏氏好家风
- 宁德|案例:女子遭遇潜规则不幸染病,为维护权益联合他人选择报警
- 书法|乾隆四次御题,就连苏轼也罕见题跋,他的书法凭什么这么受欢迎?
- 苏轼|苏轼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其中一句,安慰了无数失意之人
- 苏轼|老师荐书|人生若是不如意,只因未读苏东坡